河南援疆网
8月的东天山南麓,风里还飘着瓜果的甜香。在哈密市第十六中学的走廊里,邹增勤轻轻抚过墙上贴着的学生作文——那一行行略显稚嫩却真挚的文字,仿佛让他又一次听见了学生叶斯哈提·阿曼太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略带紧张却明亮的声音。
这位从南阳来到哈密的教师,用一年时间,让自己从“异乡人”成了孩子们眼中的“自己人”。
跨越山河的使命奔赴
2024年夏末,邹增勤带着两箱书、一包南阳黄土及32年执教积淀的经验,踏上了援疆之路。
从教三十余载,邹增勤教过一年级到九年级的每一个年级,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却从未想过在知天命之年会跨越3000公里来到新疆哈密开展教学——作为南阳市教育援疆领队、哈密市第十六中学副校长,他同时肩负着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哈密市第十六中学(哈密市豫哈第二实验学校)是河南省教育援疆的重点工程,是一所汇聚多民族学生的现代化学校。这里图书室、实验室、舞蹈教室一应俱全,但邹增勤深知:硬件只是基础,真正的援疆是要让这些设施焕发生命力。
邹增勤向学生授课。受访者提供
“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差异显著,有些孩子读到九年级仍难以流畅表达。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教学方法需要转变。”邹增勤回忆起第一个月的教学场景:课堂上举手者寥寥,作文中句式单一、情感表达不畅。尤其是一位名叫叶斯哈提·阿曼太的男生,上课总低着头,语文成绩长期徘徊在及格线上下。
邹增勤没有急于补课,而是每天抽出20分钟,给叶斯哈提·阿曼太讲《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谋略。没有板书,不设提问,只有纯粹的故事。3个月后,叶斯哈提·阿曼太不仅主动举手发言,还在学校作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语言学习的第一步不是‘学’,而是‘爱’。”邹增勤说,“当学生们发现文字背后有辽阔世界,主动探索的愿望便会自然生根。”
课堂里的文化桥梁
在讲解郦道元的《三峡》时,邹增勤会给学生们播放天山雪峰与坎儿井的影像资料;在上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一课时,他会引导学生创作《葡萄架下的笑声》《草原上的赛马》等贴近生活的作文。“语文的本质,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表达自我的途径。”他说。
邹增勤发起了“我为家乡写赞歌”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描绘哈密的草原、沙漠和甜美的瓜果,将作文与乡土情怀深度融合。八年级一班学生佐合热·艾尼娃的作文《葡萄架下的笑声》,通过生动描写家人采摘葡萄的场景,展现了维吾尔族家庭的温馨生活,经邹增勤指导后,成功入选哈密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
邹增勤与同事交流。受访者提供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教学机制层面。
作为副校长,邹增勤主动承担起教师培训工作,定期组织“语文教学研讨会”,分享南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带领学校语文教研组编写了《新疆本土文化语文读本》,将哈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同时,他推动建立班级图书角,从河南带来500余册优质图书;每周开设“阅读分享课”,鼓励学生畅谈读书心得。一学期后,学生平均阅读量提升了3倍。
青年教师洪哲感慨道:“邹校长让我们明白,语文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用语言搭建文化与情感的桥梁。”
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教育援疆,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邹增勤始终将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使命。他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优势,精心设计“民族团结故事会”“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国庆期间,邹增勤组织“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班会:讲述焦裕禄、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分享阿尼帕·阿力马洪收养各民族孤儿、尤良英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课后,学生们制作了“民族团结手拉手”手抄报,将校园长廊装扮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邹增勤向学生传授毛笔字书写技巧。受访者提供
邹增勤对困难学生的关怀尤其令人动容。当了解到阿不都卡依尔·阿不都瓦依提因家庭困难课后无暇学习时,他利用午休时间为其补课,并自费购买文具、书籍送给阿不都卡依尔·阿不都瓦依。得知阿不都卡依尔·阿不都瓦依提喜爱打篮球,他特意组织了一场“民族团结篮球赛”,让其担任队长。如今,阿不都卡依尔·阿不都瓦依提不仅成绩稳步提升,还成了班级里的“小领头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补习功课。而他自己,却鲜少提及背后的付出:女儿高三关键时期未能陪伴,年过七旬的父母身体欠佳也只能远程关切。深夜与家人视频后,他常常独自在办公室静坐良久,但第二天总是精神饱满地出现在课堂上。
天山脚下的中原情
2025年,邹增勤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聘为正高级教师,并获评伊州区骨干教师。但他更珍视的,是孩子们悄悄放在他办公桌上的哈密瓜、学生家长手缝的棉鞋垫,以及学生阿丽耶·伊米提作文结尾那句——“邹老师的故事像阳光,照亮了我心里的小角落。”
如今,邹增勤已推动南阳三所学校与哈密十六中结为“姊妹学校”,建立教师互访、资源共享机制。去年11月,10余名哈密教师赴南阳参加教学培训,豫哈两地的教育对话日益深入。
“援疆的意义不在于‘给予’,而在于‘共建’。”邹增勤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语气沉静而坚定,“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教案与书籍,更是一种信念——教育能让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个讲台下看见彼此,理解彼此。”
新学期,邹增勤又从南阳带来了一捧泥土。他说,去年那包土是因为思乡,今年这捧土,是要在来年春天撒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里,“让中原的土与天山的雪水,共同滋养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