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网
从黄河之畔的郑州到天山脚下的哈密,相距甚远,却因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的奔赴而紧密相连。郑州市第七十一中学历史老师吴战利,便是这援疆队伍中的一员。他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刻理解,跨越数千里,为哈密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心怀壮志 奔赴援疆之路
2024年8月,吴战利积极响应中组部号召,主动报名前往哈密参加河南省第十一批援疆工作。他的援疆意愿得到了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家人却难掩不舍:毕竟这一去2000多公里,他要独自在新疆工作和生活,妻子更是牵挂,担心他难以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生活环境。
察觉到家人的顾虑后,吴战利表达了自己想为边疆教育出份力、用知识点亮孩子未来的坚定决心。最终,他的妻子松了口:“你放心去吧,家里一切有我。”单位的支持和家人的理解,让吴战利放下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援疆工作中。
倾心教育 助力文化润疆
吴战利所在的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是河南省全额援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汉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学生2800余名。自2020年承办自治区内初班以来,学校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作为历史老师,吴战利深知历史是文化传承纽带、价值观塑造基石,始终将文化润疆理念融入日常教学。
吴战利正在给学生上课。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志娟摄
为此,吴战利针对不同班级精准施策:走读班学生基础薄弱,他就做 “简洁版” 课件降难度,重基础夯实与技能训练,将九年级每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方便课前回顾、课后总结,这种方式,既能帮学生攻克难点,也能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内初班教学则适当加大难度、拓展内容,侧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综合素质。
除了深耕课堂,吴战利还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每周两次的下午托管时间,他合理安排任务,指导学生自学,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研引领 提升教学水平
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每周吴战利都和4名年轻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并结合各级公开课组织课后研讨。他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仅让同事们开阔了眼界,也更新了教学理念。他受学校指派担任青年教师杨旭兰的“青蓝工程” 指导教师,从备课、上课到教育科研、课堂管理全程悉心指导。
“吴老师来了之后,我们历史组的教研活动效率明显提升,我在教学上也有了更多新方向、新方法。”杨旭兰说。
吴战利正在认真备课。
同时,吴战利还积极在更广阔的平台展示教学实力、贡献经验。为提升九年级教师专业水平,他积极参与伊州区教育局教研室每两周组织一次教师能力测试,并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次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援疆教师公开课活动中,他率先登台授课 —— 严谨的教风、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教学内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后续评课环节,他的公开课得到教研员的高度评价,还获颁伊州区教育局表彰证书。
此外,在各类观摩、研讨活动中,吴战利始终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很快融入当地教研骨干团队,以实际行动为提升哈密市历史教学水平贡献力量。
师生情深 共铸团结之花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吴战利既是授业者,更是心灵的守护者。
哈萨克族学生萨木哈尔・哈拉恰西之前基础薄弱,还常扰乱课堂秩序。经过吴战利的一番耐心教导,萨木哈尔不仅不再扰乱课堂,还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萨木哈尔做手工时,将石片制作成原始社会的标枪模型回赠老师,这份独特的礼物让吴战利十分感动。
回族学生李雪因先天原因学习困难,吴战利时常给予她耐心鼓励与关怀。在他的关爱下,李雪变得开朗自信,毕业前还主动要求与吴老师合影留念,向他表达感激之情。
......
吴战利与学生的故事,还有很多。
吴战利为勉励学生手书的毛笔字。
吴战利深知 “政史不分家”的道理。经他讲解,孩子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需要各民族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从郑州到哈密,从黄河到天山,吴战利用真情与实干,在天山脚下书写新时代援疆篇章。他曾写下“千里援疆终不悔,一腔热血润桃李”的诗句,恰如一颗明亮火种,既传递知识光芒,也播撒民族团结的温暖,为哈密教育添砖加瓦,为文化润疆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