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网
八月的新疆哈密,瓜果飘香,丝路欢歌。曲剧悠扬的唱腔在文化馆剧场回荡,美术师生的画笔在胡杨林间飞舞,豫哈少年的誓言在凤凰台大营铿锵激扬……这一幕幕动人场景,正是新时代河南对口援疆工作以“交往交流交融”为笔,在哈密大地绘就的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艺术为桥:千年曲韵润天山,文化认同植心田
8月29日,河南省曲剧团携经典剧目《风雪配》《婚姻大事》来到新疆哈密。这也是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省曲剧团)成立60余年来首次进疆演出。
舞台上,曲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秀玲的弟子刘艳丽以水袖翩跹演绎中原风骨;舞台下,哈密观众为“高秋芳择婿”的诙谐捧腹,为“婚姻自由”的主题动容。当曲剧《风雪配》中“忽听得谯楼上更鼓响亮”等经典唱词响彻剧场时,艺术的感染力早已消融了空间的相隔。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河南曲剧人要以百年底蕴的文化盛宴,献礼新疆盛世华章。”河南省曲剧团团长陈筱宇表示,本次演出从入选文旅部“像音像工程”的《风雪配》,到荣获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的《婚姻大事》,河南以“活态传承”的非遗瑰宝,让边疆群众在文化共情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丹青作证:丝路艺境绘同心,笔墨交融铸魂魄
前不久,“豫哈丹青缘·丝路艺境行”活动掀起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8月9日至16日,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深入伊吾胡杨林,在虬枝盘曲的“沙漠勇士”前挥毫泼墨;穿行大海道雅丹地貌,于风蚀城堡的沧桑中捕捉丝路遗韵。当袁汝波教授笔下的大漠孤烟与彭西春教授描绘的草原牧歌在哈密美术馆交相辉映,一幅幅“瀚海丝路”作品,已成豫哈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
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家们将现场创作的9幅作品无偿捐赠哈密市美术馆,为豫哈文化交流留下珍贵见证。这一笔一画,勾勒的不仅是山河壮美,更是“文化援疆”的赤子之心:在伊吾保卫战纪念馆感悟红色血脉,于左公文化苑追思家国情怀。正如一位带队教师所言:“我们用画笔注解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枝繁叶茂。”
少年同心:石榴籽映星光路,血脉相连向未来
“山河作证,豫哈情谊比大漠更宽广!”7月28日,第五届“豫哈少年 祖国行”夏令营在哈密正式开营。
河南少年带来的豫剧《穆桂英挂帅》经典唱段唱出中原豪情,哈密少年的《甜甜的古丽》舞动新疆风采,而一首共同朗诵的《石榴籽的星光》,则让两地青少年的手紧紧相握,让两地青少年的心紧紧相依。在现场举办的互送礼品环节,河南少年将钧瓷茶杯赠予哈密伙伴,哈密孩子把刺绣荷包系上中原兄妹的衣襟,此时此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已悄然萌芽。
这场持续五年的“双向奔赴”,正是河南援疆“从娃娃抓起”的战略远见。15年来,从“戏曲进校园”到“非遗研学”,从“书画联展”到“夏令营互访”,豫哈累计开展各类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超300余场次,覆盖人群近50万人次。当哈密少年在龙门石窟触摸盛唐气象,当河南学子在巴里坤草原体验游牧文化,他们用脚步丈量的,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阔图景。
润疆之道:多措并举启新程,枝叶关情谱华章
近年来,河南援疆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蕴含着河南援疆人浓浓的情谊:
——以交往增感情。曲剧团首次进疆、美院首赴哈密写生、夏令营五年接力……每一次活动都在拓宽交往半径,让交往的范围更宽,交流的覆盖面更广,交融的深度更深。
——以交流促共情。当曲剧唱段引发满堂喝彩,当胡杨油画收获声声赞叹,当临近分别时,夏令营里豫哈两地孩子相拥而泣,交流其实已成为直达心灵的通用语言。
——以交融育认同。曲剧与木卡姆的共鸣,中原山水与哈密风光的对话,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铭刻在两地少年儿童的内心深处。
援疆工作要像胡杨树般扎根,像天山雪水般润物无声。近年来,河南累计投入文化援疆资金超6亿元,培训哈密文化骨干5400余人次。河南文化润疆工作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单向输血”到“共建共享”,一条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大团结的“河南路径”日渐清晰。
在哈密,河南省曲剧的余音仍在绿洲萦绕,河南画家的丹青长卷徐徐展开,夏令营少年的笑声回荡在天山。这片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正是有了河南援疆的一个个创举,才更加焕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照耀下的夺目光彩,正如一曲新时代的“豫哈同心颂”,正在在大漠绿洲间恢弘奏响!
大河网援疆记者 李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