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网
“豫哈一家亲,援疆不是简单的付出,更是两地情谊的延续,是为新疆教育注入活力的使命。”这是河南援疆教师张波常挂在嘴边的话。从黄河之畔到天山脚下,他用画笔勾勒教育蓝图,用坚守诠释援疆担当,在伊吾这片热土上书写着跨越千里的教育情缘。
河南援疆教师张波带领伊吾县中学学生写生。
跨越千里的选择:从“心动”到“行动”再到“坚守”
张波来自河南濮阳市油田艺术中学,拥有30余年教龄的他,自2002年起便深耕美术高考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2023年2月,中组部援疆计划的消息传来,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家里老人一开始坚决反对,他们担心我在新疆适应不了,更舍不得我离家这么远。”张波说,那段时间他反复给家人讲援疆的意义,讲边疆孩子对艺术教育的渴望。终于,家人被他的执着打动,从反对变成了支持。
2023年2月,春寒料峭,张波踏上了西行之路。从河南坐飞机到哈密,再转乘大巴前往伊吾,一路的遥远让他深刻体会到“万里之遥”的含义。但当他踏入伊吾县城,这个干净整洁、气候适宜的“袖珍小城”,瞬间让他有了亲切感。
原本一年半的援疆期限(2023年2月至2024年7月)结束后,张波却选择了留下。“放不下这里的孩子,更放不下刚起步的美术高考教育。”2024年9月,他再次加入中组部援疆计划,开启了第二轮援疆征程。
河南援疆教师张波带领伊吾县中学学生在胡杨林写生。
扎根边疆的付出:从“适应”到“破冰”再到“突破”
初到伊吾,张波面临着不少挑战。饮食差异、工作节奏不同、民族习俗各异,都需要他慢慢适应。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主动与各族同事、师生交流,努力融入这片土地。
更让他揪心的是当地美术高考教育的现状:硬件设施匮乏,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学生对美术特长升学缺乏了解,大多局限于传统高考路径。“我们援疆教师来这里,不仅要带来知识,更要留下一套可持续的教学模式,改变大家的观念。”张波说。
为此,他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推动学校完善美术教学硬件设施,打造规范化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美术高考的“学什么、考什么、毕业后做什么”。他还邀请通过美术高考考入大学的学长学姐“云分享”,用真实的故事点燃孩子们的兴趣。
“刚开始很多学生连素描、色彩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现在他们能画出完整的作品,甚至对未来的职业有了清晰规划。”张波欣慰地说。2025年高考,伊吾县中学31名美术生实现双上线,这一成绩在伊吾引起轰动,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美术高考的可能性。
河南援疆教师张波指导伊吾县中学学生绘画。
传递薪火的坚守: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扎根”
“援疆教师要思考两个问题:我们来干什么?我们要留下什么?”张波不仅自己深耕教学,更注重“传帮带”。他与伊吾县中学青年教师朱广博结成师徒,一起研讨教学方法,分享河南先进的美术高考教学经验。
“张老师不仅教我们怎么传授技巧,更教我们怎么引导学生打开艺术思维。”伊吾县中学教师朱广博说,“他常说,美术教育不只是考学,更是培养孩子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今,朱广博已能独立承担美术高考教学任务,成为伊吾县中学美术教育的骨干力量。
在张波看来,援疆的意义远不止于成绩。“这里的孩子大多是少数民族,他们纯真开朗、有礼貌,对艺术有着天然的热爱。”他说,新疆广袤的地域赋予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感知力,只要加以引导,就能绽放光彩。
河南援疆教师张波为伊吾县中学学生展示调色技巧。
面向未来的期许:用画笔描绘更美的明天
如今,张波仍在为伊吾县的美术教育忙碌着。他正在编写适合新疆美术高考的校本教材,目前已完成十几万字。“希望这套教材能帮助更多伊吾县中学的美术教师快速成长,让美术高考教育在伊吾扎下根。”
谈及对伊吾县教育的期许,张波充满期待:“希望孩子们能多走出去看看,去河南感受中原文化的厚重,去更广阔的世界开阔眼界。也希望伊吾县的教育能更加多元化、特色化,让艺术教育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片,让伊吾县中学早日成为哈密乃至新疆的特色名校。”
从黄河岸边到天山脚下,张波用两年多的坚守,让美术之花在伊吾绽放。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留下了一份跨越千里的情谊与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豫哈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在援疆路上书写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