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网
在肿瘤治疗的战场上,放射治疗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面对体积庞大或复发的晚期肿瘤,传统放疗往往陷入两难——既要有效歼灭肿瘤,又要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如今,一项名为空间分割放疗的创新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
近日,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的援疆专家许刚团队成功开展空间分割放疗技术,为新疆在该领域的临床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从困境到转机:一位肿瘤患者的治疗历程
今年1月,膀胱癌患者小王(化名)因病情转移引发多发性骨髓瘤,被腰部和右腿的剧烈疼痛折磨得难以行走。来到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时,多学科会诊团队曾建议采用局部放射治疗同步全身化疗,但小王因个人原因拒绝了全身化疗,仅接受局部放疗。
然而,经过七次常规放疗后,小王的右下肢疼痛丝毫没有缓解。检查显示,他体内的肿瘤大小达75*109mm,属于典型的大体积肿瘤,常规治疗效果有限。此时,河南省肿瘤医院援疆专家、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放疗科)业务主任许刚提出:空间分割放疗或许是更适合小王的方案。
许刚团队结合小王的检查指标、身体耐受度、肿瘤位置及特性,迅速制定并实施了空间分割放疗方案。这项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将肿瘤治疗体积划分为多个子体积,让高剂量与低剂量射线在子体积间交替分布,形成三维空间上高度不均匀的剂量分布。这种模式如同“精准制导导弹”,既能集中火力攻击肿瘤核心,又能巧妙避开正常组织,减少“误伤”。
治疗推进不久,小王的疼痛开始逐步减轻。出院时,他的腿部已能伸直;目前,腿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的问题已完全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技术突破背后:援疆力量与民族团结的共振
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祥介绍,空间分割放疗是一项创新技术,目前国内开展较少,据该院统计,已知有河南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等少数医院开展,结合相关综述统计,全球范围内累计病例仅约 500 多例。
许刚团队的成功,不仅是医疗技术的突破,更彰显了援疆工作中民族团结的力量。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许刚带着先进技术与经验来到哈密,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在为小王治疗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医护人员密切协作,从方案制定到技术实施全程无缝衔接,用专业与默契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抱在一起”的深意。
正如空间分割放疗技术精准打击肿瘤的原理,援疆医疗工作也在精准对接当地需求——通过引入前沿技术、培养本土人才、提升诊疗能力,让边疆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此次空间分割放疗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更多疑难肿瘤患者打开了生命通道。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医疗援疆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边疆群众的健康之路。许刚团队用技术突破践行使命,用医者仁心温暖人心,让“健康中国”的理念在天山脚下落地生根,让各民族共同守护的生命健康之花愈发绚烂。
援疆专家简介
许刚,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放疗科)业务主任。
专业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
科研教学:主持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卫健委省部共建项目1项,国家癌症基金攀登计划1项,市级项目2项,院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中华系列杂志4篇,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荣获河南省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援疆记者 曹博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