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网
哈密市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来自河南的援疆医疗队员们正以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的热忱,为边疆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有跨越千里的深情厚谊。
7月1日,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外科楼内,来自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韩学宾正忙碌地为即将手术的患者做麻醉准备。这是他第二次踏上援疆之路,从2018年首次援疆留下的深刻印记,到如今再次主动请缨,这位河南医生用行动诠释着对巴里坤这片土地的深情。
韩学宾说:“巴里坤的老百姓,非常的淳朴,他们对我们先进医疗技术的渴望是非常的强烈。”
回忆起首次援疆经历,韩学宾眼中满是温情。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他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优质医疗服务,更推动了县人民医院麻醉学科的发展。回到安阳后,“魂牵梦绕巴里坤,几度梦里回边疆”成了他的日常,这片土地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2025年,当组织再次选派援疆干部时,符合条件的韩学宾毫不犹豫地报名,再次来到巴里坤。他坦言,这里的变化让我惊喜,无论是当地环境,还是县医院的硬件设施、软件配置和人员梯队,都有了质的飞跃。
韩学宾说:“巴里坤的外科在飞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工矿企业的开工,外来人口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创伤的发生几率也会增大,所以说创伤骨科这些年发展的也非常的迅速。骨科的病人、外科的病人,包括妇科病人,都在不断的增加,我们手术量也在连年的攀升。外科和麻醉科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麻醉科的发展会推动外科的发展,而外科的发展同时又需要麻醉科的支持和配合。”
为了带领队伍,培养麻醉人才,韩学宾又一次选择来到这儿,“因为目前我们麻醉科的年轻人非常多,我想通过我的技术来好好的带他们,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的把技术教给他们,然后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边疆医疗有其特殊性。巴里坤因自然环境和饮食习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较多,给麻醉工作带来不小挑战。韩学宾介绍说,当地肥胖人群占比高,困难气道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为此他们引入可视化技术,大幅提升了麻醉安全性。
更棘手的是,巴里坤县医院没有血库,创伤等大出血患者常面临血源短缺难题。针对这一现状,韩学宾团队开展了自体血回输技术——将手术中患者流失的血液回收、离心、过滤后重新回输,既避免了传染病和过敏风险,又节省了血液资源。
2025年3月,一名女性患者因失血性休克入院,血压低至64/40mmHg,失血量超2000毫升。韩学宾团队紧急启动自体血回输技术,配合妇科医生全力抢救,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挽救一个生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他感慨道,这样的案例更让他坚信援疆工作的意义。
韩学宾说:“没到一周患者就顺利出院了,这也是新技术新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以后,我们也会以此为动力,继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减少患者的损伤。”
“一年半后能留下什么?”这是韩学宾常思考的问题。如今援疆已过7个月,他把答案落在“传帮带”上。针对科室3名年轻医生,他制定了“理论+实操+新技术”的培养计划:在每周一的课堂上,大家轮流讲解药品使用、专家共识;手术台旁,他手把手教年轻医生危重病人管理、自体血回输、超声神经阻滞等实用技术。
韩学宾说:“一年半以后我想留下什么呢?留下带不走的医疗技术,留下我培养的学生成为科室的骨干,改输血为造血,这样麻醉学科的水平才能得到整体的提高。应该说一年以后,我回去以后也不影响科室的运转,继续保持良性的发展,推动外科系统的发展,给患者提供麻醉学科所带来的舒适化、优质的医疗服务。”
“不追高大上,只看需不需要。”韩学宾说,他们选的都是巴里坤百姓用得上的技术。现在,年轻医生已能独立完成部分超声引导操作,“等我们离开,他们能接得住担子,这才是最好的‘援疆成果’。”
巴里坤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木哈买提·杰恩斯说:“半年以来,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就是麻醉相关的技能、操作理论知识等,帮我提高了业务能力,而且,他乐于助人,不管是我,还是科室的其他同志,我们都特别喜欢他,都认可他的能力。”
从首次援疆带动学科发展,到如今用新技术破解边疆医疗难题,韩学宾与许多河南援疆医疗队员一道在书写着“中医智慧+现代技术”的健康守护篇章。他们的汗水推动边疆医疗事业发展,也让民族团结的情谊在医患相守中愈发深厚。
韩学宾说:“作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巴里坤在我的心里,是我心脏最柔软的部分,这也是我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前前后后在巴里坤3年,我想几十年以后回味起来,还是甜的。”
大河镇卫生院距离县城20多公里,承担着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7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大河镇卫生院,看到河南援疆医生正在为当地群众诊断病情。
今年5月来到大河镇卫生院的平顶山市中医院主治医师郑闪闪,是河南第二十五批骨干援疆医师。她到岗后发现当地的中医中药还有待发展,便立刻引进大量中药材,带领团队开展针刺、艾灸、蜡疗,甚至还有动脉灸、火龙灸等特色中医疗法。如今,来看病的群众越来越多,中医诊疗成了大河镇卫生院的“新招牌”。
郑闪闪说:“接下来我们要开展三伏贴。三伏贴是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通过穴位贴敷药物来治疗,主要是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关节疼痛、亚健康状态,以及小儿呼吸系统体寒、妇科疾病,这些都可以通过三伏贴来把体内的寒湿之气拔除,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老百姓也比较乐于接受。我们来到这儿之后,病人量明显增加了。每天扎针吃中药的人都排着队,老百姓对中医中药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一同来援疆的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童贞,于今年5月29日投入工作,到岗不久,童贞就遇上两例危急病例:一位少数民族群众突发急性脑出血并抽搐,她及时处置后安全转院;一位36岁的年轻女性突发心梗,她快速对接县医院,成功完成冠脉支架植入,挽救了生命。童贞说,这两例救治让她们更清楚,基层急诊能力需要跟上,而慢性病管理工作做好了,就从根源上减少大病风险。
童贞说:“我感触非常深的就是慢性病患者日常管理的控制率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把慢性病的管理提升到一个更好的水平。”
如今,在河南援疆医生的助力下,大河镇卫生院不仅填补了中医服务的空白,慢性病管理意识也渐入人心,急诊救治能力迈上了新台阶,为群众的健康撑起了更坚实的“保护伞”。
大河镇卫生院院长张永会说:“河南援疆医疗专家到大河镇卫生院以来,通过‘传帮带’模式,为我们带来了显著提升:一是技术升级。专家带来多项基层急需的诊疗技术,如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二是人才培育。通过手把手教学、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我院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系统性提高。希望这份跨越千里的支援,在留下技术的同时,更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未来我们将用好帮扶成果,全力守护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