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网
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十四五”对口援疆工作在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高质量发展,彰显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新征程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久久为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贡献。
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经济基础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对口援疆通过有组织、大规模、制度化的区际协作,将东中部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与新疆富集的能源、矿产、土地、特色物产等资源禀赋进行高效耦合与优化再配置。这种战略布局,加速了新疆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家新发展格局的进程,推动其从地理上的内陆边陲加速转型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援疆省市与新疆在产业协同、项目共建、园区合作中,形成了空间上结构互嵌、功能上优势互补的紧密联系,深刻重塑了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编织起一张辐射全国、牢不可破的经济联系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巴州-铁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现场,作业人员开展走线消缺作业(2024年10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马元 摄)
在对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内对外开放能力不断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石化、电力、煤炭、纺织等工业为主导,现代文旅等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解决南疆突出问题上聚焦发力,巩固拓展南疆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以产业援疆为抓手,助力南疆有效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转移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切实提升产业层次和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短板弱项,切实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经济基础。
促进共建共享,夯实民心根基
对口援疆的实践,是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过程。对口援疆工作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首要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规模的民生投入精准聚焦于就业、教育、医疗、安居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新疆各族人民。新疆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历史性跃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进一步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库科西鲁格乡瓦窑本村,深圳援疆新生儿科医生潘千(中)与同事许林森(右)在村民家为新生儿检查身体,并叮嘱养护注意事项(2025年3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对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民生建设硕果累累。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19个援疆省市投入援疆资金近400亿元,一大批安居富民工程和民生项目落地见效,安全饮水、便利交通、稳定电力覆盖更广,“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地州市”的目标在新疆逐步实现,基层大批中小学、幼儿园得以新建和改扩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健全完善。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就业,新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年保持高位。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上聚焦发力,紧贴民生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聚焦援疆项目引进和产业链协同,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和新兴产业壮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科学规划城镇化布局和功能,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乡镇公共服务水平,让城镇化成为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
深化“三交”工作,增进情感认同
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口援疆的过程,是一场跨越山海、连接亿万人民的伟大社会实践。它打破地域界限,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推动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共同学习工作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从援疆干部人才与新疆各族群众的结对认亲,到青少年“手拉手”夏(冬)令营的欢声笑语;从跨区域劳务协作的并肩奋斗,到文旅产业带来的深度互动,对口援疆的实践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转化为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可感可及的自觉行动。
▲这是7月4日拍摄的由江苏泰州援疆支持修建的昭苏县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中心(无人机照片)。该中心预计在本月投入使用。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对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取得显著成效。各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联谊活动,谱写了无数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积极探索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成为常态。新疆400余万名青少年与援疆省市青少年结对子、交朋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聚焦发力,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扎实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创新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形式,持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等品牌活动。着力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精心设计共享的文化空间、丰富的群众活动,扎实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组织更多疆内外群众开展互访、研学、联谊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开展文化润疆,坚定价值追求
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对口援疆工作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系统挖掘和阐发新疆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广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互鉴融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联合考古实证历代中央政权有效管辖治理新疆,到共同创作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文艺作品;从协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到广泛开展文艺作品巡展巡演,援疆省市的文化势能与新疆的文化潜能激荡交融、彼此赋能,共同唱响贯通中华文化气韵、承载各民族共同情感的时代旋律。
在对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非遗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文化场馆相继落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地标。援疆省市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等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活动1.7万余场次,将中华文化送到农家牧户。新疆和援疆省市联合创作《五星出东方》《我的阿勒泰》等一批以新疆为背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
▲这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华锦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展上展出的数字织造体验机。新华社记者 王泽宇 摄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文化润疆上聚焦发力,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持续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各族群众享有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体系融入城乡建设、公共空间,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创作推出更多触及灵魂、引发共鸣的文艺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落实立德树人,筑牢人才基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新人、传承文明的时代重任。在对口援疆工作中,中央有关部门、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位置,通过“组团式”教育援疆等模式,将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科学管理模式引入新疆,加速了新疆青少年现代化与社会化的进程。这一实践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促进了个体价值实现与共同体凝聚力提升的同频共振。
在对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援疆省市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赴疆工作,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形式,促进新疆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现代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全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2%,南疆本科教育实现全覆盖。通过援建现代化教学设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新疆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为各族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5年6月27日,在新疆和田技师学院,北京援疆教师李东军(右)指导学生操作高压变配电设备。新华社记者 徐宏岩 摄
新征程上,要更加注重在提升教育援疆效果上聚焦发力,推动新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深化“组团式”教育援疆,发挥其在学校管理、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上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提升新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使其与“十大产业集群”等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