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支教,需要功力;扎根边陲,需要耐力;再谱华章,需要努力。
“再谱”?这么耳熟……
没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教育局局长就叫张再普。
滋兰树蕙满庭芳
转眼就是两年,辗转十万公里。
河南新郑的早班,哈密的太阳,机场外有几个围栏,航站楼有多少广告,张再普再熟悉不过。
“要想援好疆,用好大后方。”这话说得谦虚而有水平!作为中组部援疆计划,河南援疆骨干、濮阳教育界严谨出了名的公务员张再普认为:“干好工作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
说干就干,策马扬鞭。张再普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首先,搭建濮阳和伊吾两地教育交流平台。2023年底,《濮阳市支持伊吾教育发展协议》呼之欲出。这个政府性文件的应运而生,带着援建双方的心髓和希冀,来得太是时候了。因为从办学理念到柔性支教,从学校共建到名师送教,从跟岗学习到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等,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给予援疆地全面支持。
截至发稿,濮阳市累计选派援疆教师52人次,任职副校长、副园长11人次。与此同时,伊吾县选派10名业务骨干到濮阳市跟岗研修3个月,当地所有学校与濮阳市优质资源合作共建。其间,组织两地学生“一对一”结对交友,经常性开展书信、音视频交流活动。通过构建支持共建机制,带动伊吾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机会总是垂青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濮阳市的教育援疆在河南各地市中,选派人数最多,各项成绩最高,驰援效果最好。张再普“日行八千里,援疆一生情”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主流媒体,长篇报道濮阳援疆典型事迹。
新疆伊吾县教育局局长张再普深入教学一线调研。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担任民族地区的教育局局长,肩上的担子和心头的压力可想而知。
说得容易做得难。
张再普常思常悟,一日三省。要彻底改变当地教育的落后现状和薄弱环节,必须改革从现在做起——严为先,干当头,身作则。他深入调查研究,主持撰写《伊吾县教育工作调研报告》《2024年伊吾教育怎么干》等,为伊吾县委、县政府推动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为此,县里相继实行一系列事关当前和长远的工作举措,如出台《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办法(试行)》《伊吾县中小学非工作时间补助办法(试行)》等,充分发挥了激励导向作用,极大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值得一提的是,张再普一班人积极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所有乡村学校教职工定点就餐,享受伙食补助。幸福摸得着,实惠看得见。广大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在教育系统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他还在全县中小学常态化开展“每日一故事、每班一红歌”活动,利用课前时间,开展“书香晨韵”朗读和“翰墨雅韵”练字活动,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自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4年10月下旬,伊吾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实地验收,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疆前列。
再回首。伊吾县地理位置偏僻,在高中发展上,针对学生文化课基础弱的特点,张再普带领大家积极发展艺术特色教育,2024年高考美术特长生文化课和专业课实现100%“双过”本科线。2024年秋季新增播音主持、表(导)演、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艺术特长生占全校学生比例为25%,高三年级艺术特长生占比40%。数字虽然枯燥,但也最有说服力。张再普积极协调师资,开展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如今的伊吾县高中,已成为哈密市(地区)高级中学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拓荒者、实践者、扛旗者。
师者传道铸民魂
在伊吾县中心小学,教育的“火焰”正熊熊燃烧,作为县教研员的王卫丽老师有幸成为这“火焰”的守护者与添薪者。
王卫丽以系列讲座为基石,重塑教育理念的大厦。从《集体教研构筑理想课堂》到《大单元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再到《优化作业设计》,一场场讲座,如智慧的清泉,流淌在教师们的心间。从前沿的教学策略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培育,她用生动的案例、深刻的剖析,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枷锁,引领教师们迈向创新教育的新征程,让教育的视野由此开阔。
在公开课的舞台上她以身作则。因为,每一堂示范公开课都是一次教学艺术的极致展现,精准的教学节奏、灵动的师生互动、巧妙的难点突破,无不为青年教师们勾勒出优质课堂的清晰模样。而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更是让教育的薪火得以相传。她与青年教师携手同行,在备课的研磨里,在课堂的观摩后,在教学反思的交流中,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明灯,助力他们从教育的新手迅速蜕变,展翅翱翔于教学的苍穹。
王卫丽老师课间和孩子们交流。
志在千里,教育无界。
王卫丽努力搭建起伊吾与河南省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教育桥梁,促成教育资源的大融合、大共享。借助网络平台与实地交流,让两地的优质课程、教学经验、教育智慧自由穿梭。教师们得以博采众长,学生们也能领略不同教育风格的魅力,在更广阔的教育天地里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改革进入深水区怎么办?
王卫丽以不变应万变,她把伊吾县中心小学的语文和体育课程当试点,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核心目标,在课程目标方面,对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调整;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优化整合,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跨学科内容得以有机融合,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与实用性;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也随之革新,单一的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多方面开展了深入探索与实践,成绩喜人,成果励人,成效催人。
扎根边陲谱新篇
伊吾县中学援疆副校长雒阿宁,扎根课堂,强课提质;潜心教研,以研促教。与全体教师携手并肩,开启伊吾中学教学教研新篇章。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雒阿宁从教32年来,一直坚守在一线,对三尺讲台有着执着的热爱。在伊吾中学,她主抓教育教学管理,还兼任了七年级三班的语文课。她把自己所带班级当“试验田”,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她自购教师用书,深入研读教材,带领大家精心备课,修改课件,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进管建刚老师的“习课堂”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少讲多练”,鼓励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课下作业负担。雒阿宁以身示范,向老师们敞开自己的课堂,还坚持每天深入一线课堂听评课,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倾囊相助。
雒阿宁“手把手”辅导学生作业。
雒阿宁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教研室齐抓共管“青蓝工程”。学校教师王彩香老师代表伊吾县去哈密市参加“整本书阅读教学”展示活动,雒阿宁组织学校语文组一起为王彩香一遍遍磨课,反复推敲课堂的每一处细节,使教学设计体现出新课标理念,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王彩香的展示课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雒阿宁精心营造出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形成团结协作、和谐共进的教师队伍。
作为业务副校长,她积极倡导和实施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她组织开展以“复习课展示”为主题的赛课活动,引发老师们积极思考,复习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选择上课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情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真正做到高效课堂。既通过精神激励提升教师荣誉感,也落实惠师举措增强教师获得感。
雒阿宁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发挥援疆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11月,雒阿宁参加孙凤荣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她从新课标理念出发,谈了自己对学习任务群、创设大情境、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解,触发了现场老师的深入思考。活动后,孙老师发信息说:“雒校长,有你的参与,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谢谢啦!”徒弟罗淑婷说:“师傅,您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雒阿宁用自己所学,帮助老师们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了援疆的初心,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爱与责任的紧密联系。只有心怀爱意、勇于担当责任时,才能够真正做好支教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水可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常流常新的活水。在新疆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援疆工作者们的身影已成为一道道动人的风景。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团结之花,以坚韧和奉献编织起发展的纽带。随着更多力量的汇聚与传承,新疆定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扬起更高的风帆,与祖国各地同频共振,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璀璨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