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哈密市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引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势,积极促成河南省新能源商会与哈密市政府、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三方携手共建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创新打造“政府+商(协)会+市场主体”产业援疆合作新模式,组织动员行业商(协)会以商招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将平台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工程。平台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对接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10个产业项目和4个研发机构,总投资高达99.8亿元,已落地项目6个、研发机构3个,一期开工项目总投资39.7亿元。
发挥统战优势
突出“三个转变”新理念
哈密市委系统谋篇布局,首创援疆工作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由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由单向援助向合作共赢“三个转变”的新理念,统战系统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突出“工商联”这一桥梁纽带。树牢统战思维,搭建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争取河南省工商联支持,科学统筹市场资源,商(协)会组织动员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产业援疆工作,推动以商招商、产业合作、创新生态培育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倾力用情用智,主动融入作为,靠前跟进服务,引领企业坚定跟党走,形成政企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民营经济”这一市场主体。发挥统战各领域资源优势深入联系、联合、联动河南民营企业走进哈密,累计邀请270余名民营企业家到哈密投资考察。推动行政思维向市场思维转变、工作模式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以“产业+园区”“有形+无形”突破传统园区发展模式,让民营企业在产业援疆中唱主角,让河南民营经济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增长极,有效激发撬动市场主体创新突破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哈密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共进,实现以市场化机制招项目、兴产业、促发展。
(三)突出“河南对口援助”这一制度优势。着眼哈密所求、河南所能,哈密所长、河南所需,立足河南民营经济技术管理优势与哈密产业体系建设的契合度,以“造血生髓”的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产业援疆新理念,统筹推进河南产业转移和哈密产业转型,让“河南基因”与“新疆血脉”深度融合,赋能两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豫哈产业共融共促,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互补、技术共融,实现合作共赢。
深耕产业赛道
构建以商招商“三个精准”新思路
(一)以商会为支点精准招商。充分依托行业商(协)会资源优势和行业影响力,支持商(协)会以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为抓手,搭桥引路,直接与目标头部企业决策层面对面沟通交流,缩短项目前期洽谈周期,高效率达成合作意向。深入研究产业链,组织专门力量协助目标企业开展立足哈密、面向新疆、连通西北、辐射中亚的市场资源分析,以充足的市场资源坚定企业投资信心。截至目前,精准洽谈招商企业10余家,达成意向成功率达90%以上。
(二)以平台为纽带精准推介。建立河南新能源商会和哈密高新区、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理事会定期会商沟通机制,精准研究分析招商方向、筛选招商目标企业、定向精准开展招商推介。在河南郑州举办招商项目对接会,在哈密筹办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产业援疆交流暨项目推介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家新能源、新材料、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促成与河南重联、中科粉研、盛川科技、知和环保、爱尔能源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绿色低碳的项目达成合作意愿。
(三)以园区为载体精准服务。将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直接设立在高新区,落实产业链长制和“四个一批”项目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平台招商项目与11个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采用“平台吹哨、产业链联动”工作模式,将项目纳入日常管理。高新区建立“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专人专班、专门推进”全程包联机制,制作“产业援疆项目审批流程图”,量身定制个性化“项目推进服务表”,分阶段对16个审批事项进行并联审批,7日办结率达到100%,确保落地项目快开快建快投产。平台引进的大成钢构项目从洽谈到开工,仅用时3个月,实现当年引进、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创造了招商引资新速度。
高效协同推进
创新产业转型“三个机制”新生态
(一)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机制。创新“政产学研用”发展思路,积极与郑州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聚焦减污降碳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储能安全、石墨烯粉体材料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用深入融合和场景应用,在哈密成立郑州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碳技术研发中心、钢结构设计院新疆大成分院和博士后工作站,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协同共进。
(二)零碳项目循环互动机制。行业商(协)会以商招商,推动新能源与储能、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耦合联动发展,培育本土光伏、风电输变电装备研发、生产、配套组件、运维服务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形成以负荷带动电源、创新链带动产业链的园区产业循环互动机制。建立园区零碳企业循环互动发展机制,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引进的大成钢构新型建材、绿能慧充的充电桩和储能设备、云景石墨烯的电采暖设备、开元动力的氢能燃料电池,在产业项目落地发展过程中形成联动“绿色循环”模式,推动形成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物流、绿色生活整体效应,创造更多零碳产品。
(三)平台园区捆绑相融机制。将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与高新区捆绑发展,市财政安排设立高新园区5000万元“两区”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平台引进创新企业。引进企业项目将可研报告直接转化为科研课题,申报科研项目,提高落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坚实的科技后盾为支撑,为落地项目积蓄发展信心。平台引进的中科粉研第四代半导体项目为哈密打造半导体生产基地、引领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盛川科技智能润滑系统项目作为风电装备产业补链壮链强链的关键环节,对提升风电产业科技含量、推动风电产业集群发展意义重大;浩辰星辉固态电池项目填补了新能源产业链固态电池关键环节的空白,建成后将成为全疆产能最大的固态电池项目。
把牢工作主线
开创交流合作“三个共融”新局面
(一)推进精神理念共融。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的作用,推动河南省工商联、新能源商会、豫商联合会、新疆河南商会与哈密市工商联、商协会、平台企业树牢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入平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互助共融、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平台打造成为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
(二)推进民营企业共融。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理念,强化政策赋能,落实奖励资金,打好帮扶组合拳。围绕“三赋予一促进”开展豫哈两地经贸活动,一年多来,组织270名河南民营企业家到哈密考察投资,哈密市委统战部、工商联、高新区6次赴豫考察交流,搭建民营企业合作共融桥梁。组织35名哈密市非公经济人士赴河南培训,河南省相对匹配2—3名同类型企业家,边培训边谈合作,学理念学经验,促进两地民营企业家思想碰撞、深化合作,推进豫哈民营企业交往交流交融。
(三)推进民生发展共融。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抢抓河南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汇聚两地人才优势,推动产业互嵌融合,助推豫哈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大力引导平台企业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平台企业在招工时,拿出一定比例指标招录当地群众,目前已吸纳本地就业40余人。协调中国航天基金会为农牧民捐赠价值3000万元的取暖设备,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和关爱,让平台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下一步,哈密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开展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深入推进《哈密市尊重关爱民营企业家十条措施》,积极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桥梁,为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创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发挥统战优势,凝聚统战力量。携手河南省新能源商会、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继续依托产业援疆平台,联合河南等地更多商(协)会力量,助力打造企业规模大、龙头引领强、产业链完备的哈密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把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打造成为产业援疆、交往交流、人才引育、民族融合的新型工作载体,为哈密产业提质、人口集聚、民族团结、高质量发展贡献统战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