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医生,我现在感觉肩膀没那么疼了……”7月17日一大早,在红星医院火箭农场分院张仲景中医康复中心,河南援疆医生周巧为火箭农场居民阮艳梅细致交代了饮食禁忌和生活习惯后,便继续迎接下一名患者。
今年5月,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周巧,来到师市开启为期半年的援疆之旅。
面对环境、饮食的差异,周巧积极克服,并迅速进入角色。在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康复目标、精准康复评定、药物干预等方面,始终亲力亲为,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一个人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尽心尽责,把每一件事做好、做精、做细。”谈到援疆的初心,周巧说。
“我家住在石油基地,腰疼好多年了,听朋友说这里来了一位医术精湛的河南援疆医生,我就过来看看,今天是针灸的第3天,效果非常明显。”患者张金华告诉记者。
短短一个月里,周巧凭借精湛的中医康复治疗技术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越来越多患者慕名前来问诊。“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患者解决病痛。”她说。
为了保障援疆工作的质量,周巧给自己制定了计划,她将自己的工作目标总结为六个字:一“代”、两“带”、双“留”。
一“代”是代表。周巧说:“我希望能够代表河南援疆医生,尽职尽责满足本地的医疗健康需求。"
两“带”是带来和带动。周巧希望能用带来的先进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带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双“留”是留下技术和带不走的队伍。经过观察,周巧发现该院医生缺乏康复临床工作经验,在理论、治疗体系方面没有形成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化、体系化的诊疗思维。她便结合自身优势,在针灸与推拿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等常见病上下功夫,一边完成日常诊疗工作,一边想办法提高医务人员的康复治疗能力及康复技术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疆的目的不单是治疗、服务,‘造血’的意义远比‘输血’重要,把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这里的医务人员,是我援疆的使命和职责。”周巧说。
红星医院火箭农场分院张仲景中医康复中心实习医生阿合玛尔阿力·塔斯肯别克提起周巧,满是敬佩:“周医生只要有空,就会和我们分享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她的指导下,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补短板、育人才、引技术……通过一批又一批像周巧这样的援疆医生接续努力,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逐渐成型。如今,红星医院火箭农场分院张仲景中医康复中心设有推拿室、艾灸室、康复室等多个科室,提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诊疗服务,门诊量质突飞猛进。
“援疆,是幸运,也是责任,我们来这里,不仅仅在于治疗多少患者,更重要的是帮助提升本地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周巧说,此行只有一个信念:用心、用智、用情、用力去推动医院中医康复科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