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穴、着力、捻转、提插,作为针灸学硕士和高级推拿师,哈密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一区主治中医师杨银凯对小小的银针倾注了多年心血。援疆期间,他发挥中医特长解病痛,用小小银针俘获众多维族“粉丝”,当地百姓接受针灸治疗后连称“亚克西”。1月6日,他圆满完成援疆任务,载誉回焦。鉴于在援疆期间的优异表现,杨银凯被伊吾县人民医院评为“优秀援疆专家”。
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
2023年7月,杨银凯受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焦作市卫生健康委及焦作市中医院委派,随着河南省第十五批援疆医疗队一路行程近3000公里,来到了新疆哈密伊吾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6个月的援疆医疗工作。
“援疆是一种情怀,一种我有义务为祖国奉献自己力量的情怀。”杨银凯如是说。
其实,离开焦作的时候,恰逢其儿子幼儿园报名上学。杨银凯深知,这是儿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他开始独立面对世界的第一步。然而作为父亲,他为了珍惜机会报效祖国,无法陪伴在他身边。离开焦作后,他的母亲因重病住院,他却因无法在病床前尽孝而自责。“援疆的路是无悔选择,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让自己失望,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杨银凯说。
杨银凯在为患者把脉。
伊吾县地处天山北麓,气候干旱,降水不均,天气寒冷,温差极大。尤其是在冬季,他常常冒着零下近30度的天气到基层开展义诊活动,因为天气干燥,他脸上和腿上的皮肤开始皴裂起皮;伊吾县少数民族居多,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每一次外出义诊,因为语言不通,看到不同民族的老乡只能用期盼的眼光、感激的表情、粗糙的双手表达内心的感动时,他的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只有真正地融入新疆的多民族大家庭后,才能领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杨银凯感慨万千。
精妙针术 连获点赞
“杨大夫,亚克西(维吾尔语‘很好’)!”当地患者提起杨银凯,总会这样说。
维族大叔阿力长年游牧,睡眠不规律,长此以往落下了失眠的毛病,听说河南援疆专家来伊吾后,他骑车两个小时从村里赶来就诊。杨银凯掏出银针,采用头针加脐针治疗,约10分钟后,他竟然睡着了。拔针后,维族大叔阿力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杨大夫,亚克西!河南专家,亚克西!”援疆半年,杨银凯运用头针加脐针治疗失眠患者近百例,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伊吾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当地风湿骨病患者较多,因为交通不便,加之居住分散,草场、戈壁把村落隔断,缺医少药,许多患者病程较长,多数关节已变形,当地医疗机构面临设备落后、药品短缺等问题。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杨银凯在援疆期间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临床推广并开展了特色针法(脐针、小针刀、筋针疗法)治疗骨关节疼痛新技术,并开展了三九贴在骨关节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均取得明显成效。
“仁心扶病患 医德颂千秋”。当地居民阿依古丽的病被杨银凯用针灸疗法治好后,她专门向杨银凯赠送了一面锦旗,并用带着新疆味的普通话称赞道:“河南专家医术好得很。”
授人以渔 真情帮扶
义诊患者416人次,治疗患者796人,多次参与其他科室会诊及病房的治疗……这是杨银凯为期6个月援疆经历所留下的数字。
“援疆不只是带去先进技术,而是让技术生根发芽。”杨银凯深知这个道理。援疆以来,他通过“手把手”带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十几年的从医经验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变“输血”为“造血”,力争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杨银凯采用针灸疗法为患者治疗。
援疆期间,杨银凯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累计6项,推动伊吾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建立专门的艾灸治疗室。不仅如此,在他的大力帮扶下,伊吾县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量也从刚去之前的每日10余人增至日均50人以上,而且还出现中药一度脱销、住院床位一床难求的景象,这使得伊吾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河南援疆医疗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2023年7月6日,杨银凯出征新疆前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段话。如今,他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自己的“来疆三问”。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于茫茫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担负起援疆使命,杨银凯做到了。正所谓“千里援疆路漫漫、浓浓情意洒边陲”。
用心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援疆工作让杨银凯深深爱上了那片土地。“那流淌的伊吾河旁,有我曾走过的足迹;喀尔里克路,我日日走过;最具人间烟火的市场,有我最爱的馕饼……”杨银凯说,“援疆半年,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在新疆哈密大放异彩,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使命,也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回到医院后,我将继续努力,以精良的医术回馈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