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援疆是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第十一批河南援疆医生自今年5月来到十三师新星市,通过建强薄弱科室、开展新技术新服务、“传帮带”等方式,因地制宜强基础带队伍,不断提升师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医疗援疆项目建设的加速推进,使师市各族职工群众从“软件”到“硬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以真情诉初心 托起职工群众“健康梦”
援疆专家郑巍巍(左)为患者检查。
“今天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
9月22日,走进红星医院肝胆胃肠外科,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援疆专家郑巍巍正询问患者范桂花的术后恢复情况。
据郑巍巍介绍,范桂花今年72岁,前几日刚接受腹腔镜直肠手术,目前正在术后恢复期。
“我婆婆的手术是郑医生做的,非常成功,现在恢复得一天比一天好,可以下床来回走动了,真是太感谢援疆专家了。”患者家属朱冬云说。
近年来,随着一批又一批援疆专家的到来,不仅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级高水平治疗,还将先进诊疗技术带到了师市。
“在援疆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许多过去无法完成的手术,目前科室80%以上都是微创手术。”红星医院肝胆胃肠外科副主任高源说,腔镜下的减重和代谢手术填补了哈密区域的空白。
郑巍巍(右二)为红星医院科室医生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疆专家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优秀骨干医疗队伍和后备学科带头人,通过组织查房、病例讨论、手术现场教学等方式,以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相结合,提升科室管理、业务、科教研等综合能力,为本地培养“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伍。
“援疆不只是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术后的管理,逐步培养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的队伍,在我们离开后,职工群众仍然能享受到高水准的医疗服务。”郑巍巍说。
今年,师市卫生领域援疆专家诊疗患者10171人次,救治危重患者558人次;开展教学讲座111期,培训人数1215人;实施手术984台次,示范性手术140台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8项,填补哈密区域技术空白14项。
医疗援疆铸真情 项目建设惠民生
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医战略,积极探索医疗人才援疆新模式的同时,河南省积极投资建设,巩固提升师市医疗卫生硬件设施。
火箭农场医院张仲景中医康复中心中医馆于2022年开工建设,今年7月投入使用,设有推拿室、艾灸室、康复室等8个科室,提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诊疗服务。
火箭农场医院张仲景中医康复中心中医馆。
“目前,中医馆每天接诊量达50余人,极大地促进了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红星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火箭农场医院院长何成斌说。
2022年以来,河南省共投资6700万元建设火箭农场医院张仲景中医文化康复中心改扩建项目、红星医共体黄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卫生监督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基层团场医院改造提升工程。
选派医疗专家、传递新技术新理念、完善项目建设及硬件设施、开展结对共建和师徒“传帮带”……一系列举措持续深化医疗援疆的深度,让受援医院科室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流程更加优化、管理机制更加健全,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我们将积极与河南省卫健委及相关单位对接援疆项目,持续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对口交流合作,进一步细化完善对口援助方案,全面打造师市卫生健康‘两高地、两中心、三体系’。同时,发挥医疗机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团场医院加强与援疆地市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带动师市医共体成员单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师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侯军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