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豫哈情深,山河相望。2020年,河南省第十批医疗援疆队伍出征,续写河南医疗卫生援疆新篇章。2023年4月6日至13日,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驻豫媒体、省会主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援建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十三师新星市,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采访活动,全面了解河南省第十批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实际成果。其间,本报记者见证了河南医疗援疆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可喜变化,亲身感受到卫生援疆干部人才为那片热土的真情付出。
四月的东疆,生机盎然。4月8日,当记者走进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哈密市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哈密二院)时,院内核医学科大楼顶上“河南援疆”四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刚刚开诊满一个月的哈密二院核医学科。
“核医学科开诊,填补了整个东疆核医学诊疗的空白。”河南第十批援疆干部、哈密二院院长张鹏说,“作为哈密二院肿瘤诊疗能力提升项目之一,核医学科在河南医疗援疆干部人才的接力援助下,由河南援疆资金全额建设。”
实际上,自2020年以来,河南省第十批医疗援疆工作队在豫哈两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助力哈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创新举措、精准发力,使卫生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哈密二院核医学科的开诊仅是一个缩影。
三年来,河南医疗卫生援疆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坚持见人、见物、见真情,努力在“六个统筹”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全省共选派卫生援疆干部人才1354人,其中中组部计划101人、柔性援哈465人、支援抗疫788人,为助力哈密市、十三师新星市乃至全疆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输血、造血、活血
将“组团式”援疆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在哈密二院,河南第十批援疆医生、哈密二院妇瘤科主任陈红敏正在为一名74岁的肿瘤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切除术。两年前,这类肿瘤患者一般会转诊到外地治疗。
“陈主任的到来就像一针强心剂,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科室建设得更规范、更专业,技术在整个东疆都是领先的。”妇瘤科副主任医师张玲告诉记者。
在“组团式”援疆的“传、帮、带”下,目前张玲已经可以独立开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四级手术,科内两名主治医师可以独立开展妇科良性肿瘤、单孔腹腔镜等技术。此外,陈红敏援疆期间,开展的腹腔镜下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下免举宫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等,填补了哈密地区空白。
“所谓‘组团式’援疆,就是变过去零散选派、单兵作战为组团选派、集中作战。”张鹏说,第十批医疗援疆干部人才中有医院管理、核医学科、病理科、超声科、头颈/甲状腺科、肿瘤内科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将河南医疗机构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带到哈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甲状腺癌为例,由援疆医生谷博做超声下穿刺进行初步诊断,援疆医生孙淼淼在病理科做病理基因检测,确定是否为甲状腺癌,再由援疆医生黑虎为患者进行手术,最后在核医学科进行碘131治疗。这样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让哈密二院的甲状腺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
“泌尿系结石在哈密是高发病,患者出院前,一定要嘱咐患者回去之后多喝水,不要憋尿……”在哈密二院普外/泌尿外科,援疆医生樊长晖和徒弟张超一同带教查房时说。
樊长晖来自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到达哈密后,樊长晖针对不同结石患者,带领团队医生采取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顺利开展了膀胱镜碎石清石、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输尿管软镜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碎石术等百余例泌尿结石治疗手术,使患者摆脱了病痛折磨。其中,多项技术填补了哈密技术空白。“现在有樊主任带着我现场手把手教学,我进步很快。”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张超说。
第十批河南医疗援疆干部人才到哈密以来,积极借鉴中央及自治区“7+1”组团式医疗援疆做法,组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各大医院的医疗专家,陆续来到哈密二院进行“组团式”支援,将河南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技术和服务送到哈密,变“输血”为“造血”,再通过“活血”,打造一批带不走的医疗援疆队伍。2022年1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将河南医疗援疆纳入自治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十四五规划。
在河南历届“组团式”援疆医疗团队帮扶下,哈密二院先后建成眩晕诊疗、疼痛治疗、血液净化、儿童康复治疗四大中心,并成功入选国家疼痛质控中心首批哨点医院,带动哈密市肿瘤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了肿瘤患者从“90%转到外地治疗”到“90%留在当地治疗”的巨变。
据河南援疆干部范冠宇介绍,“组团式”援疆不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一所医院的整体水平,还立足长远,不断深化智力援疆。通过“组团式”对口帮扶,河南已经组织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22家河南医院,分别与哈密市中心医院、红星医院等20家受援地医院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实现了河南省与哈密市直医疗机构、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结对共建全覆盖,智力帮扶不断扩面提质增效,结对共建持续走深走实。
在河南的倾力援助下,哈密市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70%以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
见物、见人、见责
让红星医共体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
借鉴河南做法,以高质量紧密型医共体改革引领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抽调河南医改专家柔性援疆,出台《十三师关于推进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三师新星市医共体改革在2020年、2021年兵团工作考核中连续两年名列第一,获得奖金1500万元;率先在红星医院签约成立河南省人民医院跨省医联体医院,推行同质化管理;2022年2月,河南医疗援疆工作得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李邑飞的批示;2023年3月,由于考核成绩优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河南在即将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援疆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三年来的一串串成绩,彰显了河南依托红星医共体建设,对十三师新星市的医疗援助做到了见物、见人、见责、入心。
4月7日,记者走进十三师红星医共体黄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卫生监督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工地,工人们正在进行室内线路的开槽、打孔、铺设工作。
据援疆干部王涛介绍,2020年以来,河南援疆着眼于十三师新星市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积极申请援疆资金打造医共体住培基地和卫生监督检测中心建设、火箭医院张仲景中医文化康复中心改扩建等4大工程项目,其中推动住培基地成功入选为哈密区域唯一一个国家级第三批住培基地。
目前,该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在2023年9月投入运行,届时将交付红星医共体使用,同期可培训100余人,通过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为哈密及周边区域医疗机构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
在硬件“见物”基础上,河南还坚持“见人”为要,积极为受援地选派高技术医疗人才。
“我还记得这名患儿出生后患有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伴呼吸衰竭,除了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外,我还指导科室医生及护士成功进行了十三师红星市第一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UVC),在我们医护人员后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宝宝平安出院。”在红星医院中原病房楼六楼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援疆医生孙健伟回忆道。
已有两次援疆经历的孙健伟带领红星医院儿科成功挂牌十三师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并申报兵团级重点专科。其间开展的高频振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脐静脉置管术、LISA技术(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等新技术,填补了区域空白,救治了一大批新生儿、早产儿。
近年来,河南医疗援疆队伍始终坚持“见人”为要,做到有需必派,优中选优。三年共完成中组部援疆计划、名医行、援疆医疗队、卫生小组团、抗疫支援队、柔性援疆等六大项目,技术人才涵盖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专业,累计选派援疆干部人才279人(援疆计划243人、支援抗疫36人),完成诊疗7.3万人次。
在红星医院病房内,刚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患者姜华,正在激动地对正在查房的韩大正表示感谢,她说:“不出哈密就能接受到河南有名的专家给我做手术,真的太幸运了。”韩大正是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也是“河南十大名医工作室”项目中的一位。4月7日至9日,韩大正名医工作室团队(韩大正、杨文义、武利萍)在红星医院开展名医门诊、手术带教、教学查房等活动,共接诊患者30余人,开展内镜下四级手术5台,带教查房40余人。
据了解,河南医疗援疆队伍在十三师建立的“河南十大名医工作室”,以“中原学者”肾病专家邵凤民领衔,涵盖影像、心内、神经、骨科、康复、精神卫生、中药制剂、消化等十大专业,十大名医及其工作团队每月到疆一次,每次五天左右,开展工作室坐诊、手术治疗、交流指导、学术培训。
除此之外,河南医疗援疆队伍还完成了其他两个“率先”。率先在十三师红星医院签约成立河南省人民跨省医联体医院,依托河南省医资源,实行同质化管理;借助远程智慧医疗率先建立豫兵空中课堂·半月谈,目前已举办了24期,将河南医院管理、技术指导、继续教育、科研工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优质资源向基层团场延伸贯通。
“红星医院是河南援疆最大的受益单位,我们的中医综合楼、中原病房楼都是在河南省援疆资金帮扶下建起来的,河南医疗专家带来的新技术、新项目,使我们一批重点专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十三师红星医党委书记、院长安占天说。
惠民、便民、暖民
医疗资源下沉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
在河南医疗援疆中,有这样一群队伍,他们长期扎根在基层、牧区、矿区、边境乡村,需要克服更加艰难的客观环境和地理条件,用脚步丈量天山土地,用真心服务当地群众。
4月9日,记者一行来到伊吾县人民医院,据援疆干部人才、伊吾县人民医院院长陶博介绍,伊吾县周边多偏远矿区、企业,距离县医院较远,矿区和企业工作人员看病就医特别不方便。漯河市医疗队从当地反映最强烈、最关切的“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入手,构建起扎根基层的医疗援疆新模式,组织开展“健康伊吾·冬季行动”“健康伊吾·夏季行动”“送医进警营、进厂矿、进社区”等巡诊义诊活动20余次,开展健康宣讲3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0多万人次。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偏远矿区、重点企业,建立漯河援疆医疗专家工作站,定期为产业工人、企业职工提供义务诊疗服务,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在巴里坤自治县义诊现场,前来就医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记者看到,义诊桌子上摆放着充足的常用药品和开封援疆工作队特意设计和制作带有宣传标语的抽纸和汉哈双语的《心脑血管的识别与预防》《眼科常见疾病》《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医疗知识宣传册,以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宣传彩页等宣传品。
“您这是慢性盆腔炎,这个药您拿回去,一天三次,一次两片。”义诊活动现场,援疆医生张华正在为哈萨克族妇女详细问诊、查体并为她发放免费药品。“谢谢,谢谢,亚克西。”这是记者在现场听到最多的声音。
三年时间,河南组织援疆专家开展义诊150多场次,为群众提供义诊3.3万多人次。经河南省援疆前指及巴里坤县、伊吾县分指挥部协调,选派疾控、妇幼、中医等柔性援疆人才108人,对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及淖毛湖镇、前山乡卫生院等医疗机构进行“菜单式”支援,占全省卫生援疆干部人才的19%以上,扎实开展“援疆情·边疆行”巡边义诊活动,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
记者手记
4月的哈密,天空流淌着离别的味道。第十批医疗援疆工作即将结束,但记者看到,这些援疆干部们并没有急着收拾行囊,而是不舍地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短短几天的采访中,记者被这些援疆干部人才的奉献感动着,被当地群众对援疆干部人才的认可感动着。原来,在朝夕相处中,他们早已经变成了一家人。哈密,成了河南援疆干部的第二故乡,成了他们永远的牵挂。
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援疆干部分批次,但援疆工作不分批,永远在路上。下一段援疆故事,也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