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时代远程会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近日,红星医院重症医学中心及相关科室人员在远程会诊中心与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殷剑教授进行远程会诊。
该患者中年男性,两个多月前因“重症肌无力”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胸腺瘤,B2型,重症肌无力全身型行“胸腔镜下纵膈病损切除术”, 10余天前出现吞咽困难,近一周出现腹泻,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急诊科,入院后病情迅速变化,呼吸困难,逐渐出现意识欠佳,指脉氧饱和度进行性降低,立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转入ICU,主管医师陈佳再次详细梳理了患者病史资料,初步诊断为:重症肌无力 MGFA临床分型为V型,目前患者为肌无力危象,结合重症肌无力相关指南,我们迅速启动了血浆置换及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先后4次血浆置换后效果不佳,在此过程中积极联系我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援疆副院长冯淑艳完善该患者的肌电图进一步明确诊断,冯淑艳不仅很细心的完善了肌电图,同时积极主动的和主管医师沟通该患者病情,热心的联系北京专家殷剑教授,在她的努力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微信组建了一个重症肌无力的联络群,在群里她这样说道:我在这里一天就是红星职工,走了也是红星朋友。
我们也利用这个联络群得到了北京专家教授殷剑老师的实时、动态、连续的指导意见,在随后组织的线上远程会诊中,陈佳主治医师以PPT形式将该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远程会诊进行了共享和交流,在近1个多小时的远程会诊中,我们不仅为患者制定了下一步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也学习了殷剑教授重症肌无力的诊疗方案,冯淑艳副院长为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深度剖析了该患者肌电图相关情况,获益匪浅。
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酌情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情况较前稍有好转,但多次尝试SBT实验失败,9月20日,主管医师陈佳再次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消除患者恐惧,结合患者目前病情鼓励他接受气管切开手术,经患者与家属同意后行床旁经皮气管切开术,继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此后逐渐尝试脱机,呼吸机显示患者自主呼吸逐渐恢复,次数逐渐增加,患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医护人员的严密观察下,9月25日患者彻底脱机。但复查胸部CT仍有肺部感染,且有肺不张现象,加之患者咳痰费力,此现象将是后续康复治疗的最大障碍,我们先后进行5次支气管镜下清痰、肺泡灌洗治疗,患者肺不张再通,呼吸困难明显好转,加上早期康复科老师协助患者进行床旁康复,同时营养科医师薛蕊制定了食谱以便于加强患者营养。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一直争取做一个有温度的ICU,护理同志们除了协助康复锻炼以外,生活上护士蔡新芳、周宇等主动给患者洗头,吹头…护士长范云时常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心理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等待总是漫长的,但这漫长的等待,终于等来了生命的奇迹。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10月1日开始,终于看到了曙光。患者肌力逐渐恢复,起初仅在床上可以适量活动,到协助床边可以坐起,再到后来自行行走。10月1日气管切开处试堵管,10月7日气管切开堵管顺利拔出气管切开处导管,患者可以自行发声。
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经过多学科诊疗,我们先后进行了血浆置换、激素冲击、丙球冲击、支气管镜下清痰及肺泡灌洗、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手段,成功挽救了一名重症患者,也拯救了一个家庭,使其重获新生,有收获、有感动、有抉择、有不易,但更多的是感谢和感动!感谢远在北京的殷剑教授、援疆副院长冯淑艳京、豫、疆助力患者的诊疗,感谢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动于生命的奇迹。这生命的奇迹,是医学进步带来的奇迹,更是“永不抛弃”的医者大爱让生命焕发的奇迹。愿我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永不停息学习的脚步,在重症的道路上,努力努力再努力。
科室简介
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功能科位于中原楼2楼,共有医护人员6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护理2人。目前功能科分为心电电生理专业和神经电生理专业,2021年元月以来,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正式加入十三师医共(联)体,成立了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同时神经电生理王卫红副主任医师对安心医院进行“一对一”帮扶和指导工作。随着两大专业的发展和临床的需要,2021年10月份开始河南省组织部第十批援疆专家冯淑艳副院长来我科进行对神经电生理肌电图检查的学习和工作指导,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我科医生专业能力,通过疑难病历的会诊分享,提高广大患者对肌电图的认知和信任,不断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在师(市)各团场和相关科室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下,真正做到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解决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问题,同时大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促进和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功能科目前主要开展的检查工作有:十三师医共体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及院内心电网络会诊中心,门诊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肌电图、视频脑电图、常规脑电图、经颅多普勒。
一、十三师医共体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及院内心电网络会诊中心
二、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对活动状态下的患者进行长时间心电图记录而得名,也称Holter。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室新引进遥测动态心电图仪,该仪器佩戴的舒适性、便捷性大幅提高,记录时间长达72小时。
动态心电图具有以下作用:
1.如果出现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心电活动的异常情况。
2.对心慌、胸闷伴随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可检测出有无威胁生命的心律紊乱,以便得到及时治疗。
3.常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病所致的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
4.动态心电图广泛应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评价研究工作。
5.动态心电图还应用于晕厥病人的诊断,及时发现心源性晕厥的原因,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动态心电图的优点:
动态心电图能够记录患者24—72小时内的心电活动,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异常波形,所以动态心电是判别心脏电活动比较可靠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三、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测定患者昼夜20—24小时内每隔30分钟的血压值,其分析内容包括全天(白昼/夜晚)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度及昼夜血压节律等。
四、肌电图(EMG)
肌电图(EMG)是指肌肉在安静和收缩状态下的电生理特性的记录,一般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各种反射、单纤维肌电图、诱发电位肌电图等。对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疼痛、肌萎缩、肌痉挛、抽搐等症状,怀疑有运动神经元病、颈椎、腰椎病变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神经损伤、局部神经受压、重症肌无力、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时,需要进行该项检查。
五、经颅多普勒(简称TCD)
又称脑彩超,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无创伤检测颅内、外血管病的技术,TCD检查对患者无创伤,具有无痛苦、能反复做、可靠性强、无任何禁忌症、无条件限制、方便、灵活、价廉等优点。
TCD利用低频脉冲式超声波,穿透颅骨较薄的部位,直接获得脑部大血管的血流信号,可评价颅内外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管壁的弹性和顺应性,脑血管外周阻力等,进行观察和监护,与脑血管造影有极佳的互补性。
适合人群:
1.各种人群脑动脉狭窄的筛查。
2.有头痛、头晕、眩晕、晕厥、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一过性黑曚等与脑血管症状有关的病人。
3.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偏头痛、颈椎病、肥胖、吸烟、酗酒、高龄、超重、有中风家族史者等高危人群。
4.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
5.颅脑外伤或非外伤性缺血性脑水肿、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疑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
六、脑电图(简称EEG)
1、癫痫。
2、新生儿脑电图-新生儿发作(新生儿惊厥)、新生儿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脑卒中。
3、脑发育障碍和脑瘫。
4、中枢系统感染和炎症-脑炎、脑膜炎、朊蛋白病、中枢系统寄生虫感染、多发性硬化。
5、精神、行为和认知障碍-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Huntington病、帕金森病、智力低下、精神和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
6、脑血管疾病-1)急性脑血管意外(闭塞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2)慢性脑血管病(动脉高血压、一过性全面性遗忘)。
7、头痛和偏头痛。
8、颅内肿瘤。
9、缺氧、代谢紊乱和中毒性脑病(脑缺氧、晕厥、缺氧性脑病、糖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酒精.药品.毒品.化学物质中毒和戒断)。
10、睡眠障碍-睡眠增多、睡眠呼吸暂停、睡眠中阵发性行为和运动、失眠症。
11、癫痫外科的脑电图定位诊断。
12、昏迷、脑死亡。
13、癔病性黑蒙和诈盲。
专家简介
姓名:冯淑艳(援疆)
学历:本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职务:十三师总医院(红星医院)副院长
专业方向:神经内科、骨科、康复科、儿科等相关专业各类神经肌肉疾病的电生理检查和诊断。经过多年的实践与钻研,熟练掌握神经电生理各项检查,电生理和神经病学基础扎实;并把本专业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对周围神经病、肌肉疾病、神经肌接头疾病等,做出精准的定位诊断,从电生理的专业角度为神经肌肉疾病诊断提供帮助。
教育经历:1996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本科学士学位),1997年7月份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科工作至今。
论文:发表中华核心期刊论文三篇,SCI八篇。
姓名:王卫红
职称:副主任医师
学历:本科专业方向:擅长脑血管病、癫痫、认知障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教育经历:2004年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曾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进修神经电生理;参加全国中华医学会抗癫痫协会第七期、第八期脑电图培训,并取得全国脑电图资质;参加全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社会任职、论文: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新疆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卒中学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红手环志愿者,哈密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国家级论文7篇。荣获“哈密脑心同治走基层优秀志愿者”称号。
医疗成果:主持师级科研1项,参与兵团科研1项,参与师级科研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