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有人轻装上前线,有人在后方负重前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始终 “全副武装”地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为大家撑起疫情防控“保护伞”。
在最美的年华
做了最有意义的事
常有人问她:“你每天奔波在一线,你不怕吗。”她总是眼神坚定,微笑着回答:“我不怕,我穿上这身白大褂,我就无所畏惧。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医务工作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就一定能迎来最终的胜利!”她就是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主管检验师姜丽,也是此次第一批河南省援助哈密第十三师新星市医疗专家团队中的一员。
姜丽正在用加样枪采样。
将采样管排版、编号、再用加样枪加到提取版里上机然后进行提取。8月24日,在红星医院二区检验室内,姜丽穿着全副武装的密闭医学防护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大拇指经常会隐隐作痛。
“我们现阶段就是协助科室保质保量,快速准确地进行核酸检测,”她说,“我们支援队是8月9日晚抵达哈密,8月10日开始投入工作。”根据哈密市卫健委的统一安排,12名队员分别安排到红星医院、红星医共体火箭农场分院和红星医共体淖毛湖农场分院。姜丽告诉记者,她作为这一批的领队,在休息的时间会主动联系队员,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虽然大家不在一起,但有共同的使命,大家之间每天都会互相加油打气。
这段时间里,姜丽每天早早起床,简单收拾后便进入实验室开始工作。“我们融入到科室里三班倒的制度,白班、夜班然后休息,每次进实验室二区,一呆就是7个小时,已经习惯了这份工作。”
姜丽说,“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她牢记在心的初心与使命。从刚开始加入医生这个行业,至今已有25个春秋,回头看这些日子如白驹过隙
在这期间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所以对待生命会更加敬畏。“苦中有乐,敬畏生命,倍感荣光……在这身白衣之下你会有很多丰富的体验,对我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姜丽说,半个月前,她刚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支援回来,半个月后又来到了新疆哈密与疫情抗争。一次次逆行出征,只是“在最美的年华做了最有意义的事。”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秦晓晖是兰考县中心医院检验科的一名主管检验师,有着丰富的微生物检测经验。与病毒近距离接触,这样的工作每天都要持续上10个小时。
面对这次突发疫情,河南省第一时间支援哈密,秦晓晖作为一名“兰考人”,他从小深受焦裕禄精神影响,虽然还在申请入党阶段,但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得知消息后他主动请缨,申请前往一线开展工作。抵达哈密后,他稍事休整便进驻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PCR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配制试剂、提取核酸、核酸扩增、核酸检测、报告分析。在这个密闭空间里,他每天都要至少检测9000管左右。
秦晓晖正在PCR实验舱设置模板。
“我今天在AB舱,AB舱是上午10点上到凌晨,早的话要忙到凌晨3点左右,晚了就要到凌晨6、7点。”记者联系到秦晓晖的时候,他正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吃饭补充能量。在检测工作中,病例样本采集、核酸提取两个环节最为关键,“这两个环节中,不能喝水,流再多汗、再口渴,都必须坚持做完检验,忍到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秦晓晖说。一批标本按检测程序顺利完成需要10个小时左右,实验室里每个人筋疲力尽,但从来没有一位同事喊过累。“只要能准确地检测出结果,能为医院救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秦晓晖说。
“这是我第一次来哈密,对哈密印象很好,干净整洁,哈密人民很热情,感觉很踏实,我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吸引着,”秦晓晖说。在这短暂的16天里,也发生过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最难忘的就是这边的张改玲科长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真的让人佩服。”他说,张改玲科长的这股干劲和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让自己更加坚定了所选择的道路。
秦晓晖在哈密结识的良师益友。
“至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如今,这群来自河南的专家已经在哈密战斗了半个多月,他们用专业、敬业赢得哈密人的敬意。豫哈同心,共修“防疫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