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只因有人在负重前行。8月初,河南省82名医疗专家积极响应号召,先后身披“战甲”分批次驰援哈密,奔赴在核酸实验室检测、医院感染防控、流行病学调查等多个岗位,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用专业的技术、坚定的毅力和哈密医务工作者一起攻坚克难,为哈密疫情防控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左手旋转瓶盖、右手持枪加样,7个多小时,近万次重复动作,这就是PCR工作者每天的真实写照。
李丹是此次第一批援哈医疗队中的一名PCR工作者,现在已经在哈密市中心医院连续工作了15天。记者刚见她时,她正在更换手指上的创可贴。左手食指和拇指指腹的表皮已经全部磨掉了,右手的3根指头也因为和加样枪的长期摩擦,起了水泡,甚至掉皮。
李丹在核酸检验室进行取样工作。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鹏燕摄
“我们这个工作就是比较费手,都习惯了。”李丹一边和记者开着玩笑,一边熟练的包扎好每个手指。
李丹告诉记者,从接到单位通知到抵达哈密只用了不到8个小时的时间,8月11日全员进入工作岗位。因为之前也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过,所以很快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开启了全力“迎战”的模式。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小组的默契度直线上升,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核酸检测工作者在凌晨6时就已经穿梭在全市各小区、单位,进行核酸采样工作,而像李丹一样奋战在实验室的检测员们,每天都要与病毒和时间赛跑,赶在12时前完成全部的检测工作。15日当天,大家连续工作12小时,完成核酸检测18200管。
“现在我们的加样速度提高了,能帮助哈密当地的医务工作者们分担压力,我们很开心。下班之后,大家都会在一起分享工作心得,希望能用最佳的状态、最高的效率投入工作,早日战胜疫情。”李丹说。
“佩戴防护口罩时一定要做密闭性测试,如若漏气,一定要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脱卸防护服时一定要动作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防护服反卷过程中要卷实,与手套、靴套一并脱下。”程慧娟是此次第二批援哈的医疗专家,8月15日抵达哈密后,16日就进入了哈密市定点救治医院开展工作。看着身边的一个个“战友”,院感人的职责和使命使她不厌其烦地叮嘱着每一项操作流程。
程慧娟正在进行当天的情况汇总。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鹏燕摄
实地查看、视频监控、沟通访谈指导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穿脱、医疗废物处置转运,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等院感风险点,是程慧娟每天都要密切关注的工作。
程慧娟通过监控检测医护人员的防护穿脱及环境消杀。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鹏燕摄
为了防患于未然,做到“零感染”,程慧娟结合前期多次支援疫区工作经验,和哈密医务人员共同研究重新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感防控方案》,定点救治医院及黄码医院的《手术器械消毒流程》《定点医院工作人员衣物的洗消流程》,对全院人员开展《新冠疫情医院感染防控专项培训》培训,对中风险区剖宫产手术及急诊外科手术进行应急演练。
程慧娟带领医护人员进行突发情况应急演练。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鹏燕摄
她说:“医院感染防控是重中之重,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工作中就是一个字‘盯’,盯住各个风险点,盯住医患安全,盯住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才能保护我们不被感染。我们院感人就是同事们坚强的后盾,我们要从源头上遏制,尤其是疫情防控期,我们更要督促他们做好个人防护,为自己负责,也为患者负责。”
为了这个信念,程慧娟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工作状态,从CT室到洗消间、从病房到医废暂存间、从物品放置到流程的执行,为的是让制度更规范、流程更顺畅;她一次次亲身示范反复讲解穿脱防护服,只为让工作人员防控行为更规范、更安全……
“千百次的演练也比不上一场实战。”这是援哈医疗队成员王登科在工作中最大的感触。8月11日,加入到伊州区疾病控制中心以后,王登科就开始进入流调报告的审核、现场流调的培训和疫情溯源分析工作。为了快速了解哈密的疫情形势,他当天就将所有的流调报告进行全盘了解,并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了病例假设、验证等各项工作。
王登科正在梳理流调报告。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鹏燕摄
王登科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流调队员所面对的流调对象非常复杂,有农民、工人、学生和医生等不同的职业人群。不同的职业人群有不同的流调方式。被流调人员的不配合、抗拒、心理障碍及语言沟通这些问题,都很考验流调员的应变能力流调能力,流调员们需要尝试不同的方式去和被流调人员进行沟通,让他们打开心扉,从而获取真实的行程轨迹。
“通过和伊州区疾控中心这么多天的协作,我发现他们的流调能力都很强,‘几点出的门?’‘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了哪个超市?’‘跟谁一起在哪个房间呆过?’这些细碎的小问题,是疫场上追踪病毒轨迹的关键之举。他们都会耐心的引导当事人,并借助通讯轨迹图、支付记录、监控等大数据帮助当事人回忆,并最终给出准确报告。”谈起最近的工作,王登科深有感触。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项“追着病毒跑”的工作,一旦出现阳性病例,就要立刻在最快时间内,通过电话流调和现场流调等方式,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人员,并书写出完整的流调报告。不仅要面对不确定疫情引发的巨大工作量,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为了最大限度的确保流调的准确率,我们都是以交流的形式进行沟通,避免出现理解偏差。”王登科说。
在豫哈两地医务工作者的紧密配合下,王登科和队员们先后梳理流调报告70余份,协助流调30余份,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做到“深挖”“捞尽”,在与病毒的较量中跑出河南援疆和哈密抗疫“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