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百姓健康福祉息息相关,是民生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19个援疆省市始终把医疗卫生援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坚持高位推动,助力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基层就诊环境明显改善
建卫生院综合楼、整体搬迁医院、新增大型仪器设备……为了改善各族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近年来,山西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打牢受援地基层基础,新建阜康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及龙翔(博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滋泥泉子镇卫生院等3家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进行改扩建,基层就诊环境明显改善。
如今的阜康市人民医院,建设布局更加合理、设置更加科学、环境更加优化、百姓就医也更加便捷。
“与老医院相比,新医院的就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医院的整体面积也增大了,使医院专科建设更加细化;山西援疆前指还为我们引进了一些大型设备,手术室更加完善,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医疗水平。”阜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朱大泉说。
10月12日,记者从2018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援疆工作会议了解到:为了改善我区基层医疗环境,自2016年以来,19个援疆省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21.57亿元,支持项目2600余个,援助车辆、医用设备等3800余台件,覆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
通过19个省市的援助,如今,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和诊疗服务环境持续改善,全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分别提高到88.17%和84.21%。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85.1%。
大力培养医疗技术人才
2016年以来,各省市援疆医疗团队不断完善“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受援地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近两年,河南省持续实施“百名河南名医援哈工作”,助推医疗援疆向“造血”转变。
赵明宇是河南省援疆医生之一,现任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
近两年来,赵明宇先后诊治病人三千余人,康复率在9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的病人经过首次治疗就有明显好转。
在赵明宇精湛的医疗技术吸引下,医院的很多医生都执意要跟随他学习技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前,包括赵明宇在内的河南医疗专家,已与65名地方医疗骨干建立了师徒关系,开展院内外各类专题培训(学术讲座)630余期(场次),受益7800余人次。
为了强化人才援疆,江苏省利用“江苏名医伊犁行”和“柔性引才”项目吸引江苏省高精尖医疗人才来疆交流、讲学、带教。
福建省组织“双一百”人才派遣,每年派遣100名医疗技术骨干赴昌吉州援疆,同时选送100名医疗技术干部到福建进修学习。
……
如今,19个援疆省市已交出了优异“成绩单”:派遣医疗队360余批次2.4万余人、开展门诊诊疗150万人次、实施手术13.5万人次、抢救急重症病人4.5万人、开展义诊活动1.8万场次。
为让患者实现“少跑路、看好病”,19个援疆省市还充分利用援疆项目资金和人才优势,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构建完善自治区三级医院为龙头、县级综合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远程医疗协作网,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提升。
优先支持健康扶贫工作
健康扶贫是助力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之一。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一二三四五”健康扶贫策略,19个省市对口支援资金项目优先支持健康扶贫工作,将受援地区尤其是南疆四地州健康扶贫项目作为最优先、最重点的民生项目纳入到对口支援范围,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向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延伸。
为防止“因病致贫”现象发生,今年,安徽省开展“皖疆手足情”儿童正畸行动,对皮山县0—16岁儿童进行先天性手足畸形筛查,对筛查确诊的342名患儿,分批分期进行免费治疗和康复指导,已完成手术43例。
安徽援疆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皖疆手足情”儿童正畸行动从2018年3月起至2019年末结束,按照“前方筛查—后方支援”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模式进行。
早在今年3月,安徽援疆医疗队在皮山县卫生系统配合下,在该县1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县200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出生的手足残疾儿童进行筛查,一人一档建立资料库。安徽援疆前方指挥部专门安排500万元资金,确保90%先天性手足畸形儿童通过免费手术、康复训练等医疗手段能完全治愈,从而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回归社会,帮助他们的家庭摆脱贫困。
今年,吉林省增设“健康扶贫援疆项目”救助资金,筛选受援地部分大病、慢病农村贫困患者给予救助补助。
山东省、上海市在喀什地区实施结核病普查普治试点项目,探索乡镇涂阳肺结核患者集中隔离治疗与集中服药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免费营养早餐。
河南援疆:
“组团式”医疗援疆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何玲
10月中旬,在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河南省援疆医生赵明宇正在为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村民阿合买提·吾马尔进行正骨治疗。
5年前,阿合买提·吾马尔因一场车祸伤了一条腿,伤腿不仅肌肉萎缩,还疼痛难忍,只能依靠双拐来行走。
在接受几次正骨治疗后,阿合买提·吾马尔可以放下拐杖行走了。
“要不是赵医生帮我治疗,我的腿可能永远不会走路,他的技术太棒了!”阿合买提·吾马尔感激地说。
阿合买提·吾马尔是河南省医疗援疆的受益者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河南医疗卫生援疆人员累计在哈密开展门诊接诊12万余人次,各类手术5200余台次(其中示范性手术590余台次),抢救危重症病人1100余人次,开展新业务新项目243项,填补地市级医疗空白115项、自治区和兵团空白8项;河南专家与65名地方医疗骨干建立了师徒关系,开展院内外各类专题培训(学术讲座)630余期(场次),受益7800余人次;下乡义诊80余场次,近3万名哈密和兵团第十三师的群众受益。
优异的“战绩”得益于河南省采取了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的“组团式”医疗援疆方式。
“我们以省肿瘤医院为主体‘组团式’对口支援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哈密市肿瘤医院)充分放大‘组团式’援疆思路,由点及面,将哈密市市直、县区(含兵团第十三师)两级医疗机构全部与河南省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和省辖市确定为‘组团式’对口支援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近日,河南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王成增说。
据了解,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将医疗援疆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的“组团式医疗援疆”方式,派援疆医疗队进驻哈密市各个医院。
哈密市地广人稀、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组团式”医疗援疆让医疗专家“走下去”,通过开展各类病理普及、病症预防、贫困村义诊活动,提高了哈密偏远地区群众健康意识水平,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发生。
广东援疆:
留下“带不走”的医务骨干
□本报记者于梦冉
10月19日上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专家周汉建教授针对住培情景模拟教学与技能操作培训方案设计等内容展开培训,大家认真记录,相互交流。
“现在,像这样的培训我们每年有很多次,近年来,依托广东援疆,我们的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在我们医院,依托‘组团式医疗援疆’,广东专家们为医院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医务骨干。”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政办主任安大勇介绍。
2016年4月,第一轮广东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队到达喀什并开展工作,标志着医疗援疆工作进入了快速、高效、务实的新时代。自中组部全面推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以来,广东省调动全省最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医院的建设。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广东援疆专家、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副院长)张琪介绍,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讨论,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学科群”组团方式,共同研究制定和提出了2018年广东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干部人才需求计划,其中增减调整5个学科专业,总体根据疾病种类、学科属性划分为7个学科群。
医疗人才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对口支持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建设、基建设备等方面资金累计达到1.5亿元。截至目前,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地县乡远程医疗平台现已开通喀什、克州144个基层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工作,向乡镇卫生院赠送会诊设备100套,形成跨越行政区划,覆盖到喀什、克州、兵团第三师等地的远程医学网络格局,喀什地区基层医院覆盖率72.3%。在此基础上,完成近1.9万例远程会诊(诊断)。开展疑难重症和死亡病例讨论1181次,会诊8850次(含远程医疗会诊6115人次),义诊1680人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24项。
7月2日,第二批13名武汉援博乐医疗专家入驻博乐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6个月的医疗业务指导。图为7月3日,博乐市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医生谢伟(左)和博乐市人民医院医生邵冲一起分析片子。于苏甫·艾尼摄
为了改善我区基层医疗环境,自2016年以来,19个援疆省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21.57亿元,支持项目2600余个,援助车辆、医用设备等3800余台件,覆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
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和诊疗服务环境持续改善,全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分别提高到88.17%和84.21%。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85.1%。
如今,19个援疆省市派遣医疗队360余批次2.4万余人、开展门诊诊疗150万人次、实施手术13.5万人次、抢救急重症病人4.5万人、开展义诊活动1.8万场次。
湖南援疆:
助力吐鲁番医疗事业发展
□本报记者赵悦
“谢谢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每当提起吐鲁番市人民医院的湖南援疆医生,艾尼娃尔·尼亚孜总是心怀感激。
58岁的艾尼娃尔·尼亚孜,是吐鲁番市高昌区胜金乡村民。今年4月,一场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差点要了他的命。多亏湖南来的援疆医生龙云、方元等人及时为他实施心血管介入手术,才让他转危为安。
据悉,去年2月湖南医疗援疆医生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组建了心血管手术介入中心,开始对该市心血管急重病症患者实施手术介入,改变了过去患者只能去乌鲁木齐救治的状况。目前,该中心已有50多例像艾尼娃尔·尼亚孜这样的急重病症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医院,到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拥有4万余平方米的医务大楼,在历届湖南援疆医疗队的帮助下,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腔镜中心、介入中心等陆续成立,科室及相关医疗设施不断完善,该院已成为一所诊疗科目齐全、临床重点专科优势明显、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学科带头人各具特色、医教研均衡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里不仅是湖南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成功试点医院,也是湖南医疗队倾情援疆的丰硕成果体现。
目前,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82位湖南卫生援疆医疗工作者活跃在吐鲁番市,他们遍布市医院、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按照2016年湖南医疗援疆确立的“用3—5年时间将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打造成东疆区域医疗中心,打破国家级重点专科‘零突破’,创建自治区级重点专科不少于5个”的目标,他们积极带动区县级医院医疗人才培养,促进了医疗服务向县乡延伸覆盖,在吐鲁番市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市”。
据统计,十八大召开以来,湖南医疗卫生系统累计援助吐鲁番市1.5亿余元。援疆医疗专家发挥“传、帮、带”作用,累计“一对一”带徒230名,目前已有61人晋升医疗专业技术职称,掌握新技术34项,开展新项目18项,参与科研课题立项8个,撰写学术论文31篇。当地医生临床思维、实践及科研学术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培训,让湖南医疗援疆实现了“输血式”援疆向“输血与造血并举式”援疆转变。此外,通过连接市、县、乡各级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湖南医疗援疆更给吐鲁番市医疗服务插上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羽翼”。
北京援疆:
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本报记者骆晓华
10月16日,记者从自治区卫计委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拟援助和田地区医疗卫生项目41个,投入资金2.9亿元,主要用于完善和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院医用设备配置、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及北京品牌医疗服务等项目。
近年来,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项目建设为保障,不断完善受援地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认真选派医疗专家加强对和田地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需求,着力推动帮扶方式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转变,推动和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今年5月,为提升和田地区乡镇综合医疗能力水平,北京援疆前指选派了60名基层医疗骨干到北京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卫生政策、基层卫生院管理、健康管理、工作规范等方面,旨在加强和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当地医疗卫生骨干能更好地发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能力的作用。
实际上举办基层医疗骨干培养只是北京援疆医生工作的一部分。自2016年以来,在北京举办了“新疆和田地区医疗卫生业务骨干培训班”“新疆和田地区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等,接收和田地区200余名医疗骨干、乡镇卫生院院长来京培训,有力地推进了医疗援疆工作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努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同时,北京医疗援疆干部在和田地区深入推进“导师带徒”培训工作,帮带科室业务骨干近千人,开展了370余次科室讲座或培训,传播医学前沿知识,规范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为了方便和田地区各族患者就医,使他们“足不出户”享受到北京专家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近几年,北京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的“情系和田、直达心田”大型义诊活动,开展学术讲座、现场手术及带教工作,从技术、管理、规范、标准等方面,为和田地区的医院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帮带,努力实现医疗资源、诊疗标准、技术服务三个“一体化”。
据悉,自2016年以来,北京共选派一年以上的援疆医生172人,短期医疗队6批108人。援疆医生每日积极参与交班查房及教学查房,参与重症及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导参与完成各类手术上万例,填补了当地近80项手术空白,还多次参与抢救危重病人,深入到乡镇,为当地百姓、驻村干部进行义诊,免费发放药品,义诊患者达2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