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医生高湘玲和哈密当地患儿在一起
来哈密之前,赵明宇只听说哈密瓜甜,来之后才知道,石榴籽抱一起更能“血脉相连”。担任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1年零8个月,他用医术仁心治好了一批又一批患者,还收下了4名维吾尔族“徒弟”。与当地群众一次次“结亲”,他觉得自己像石榴籽一样,从此跟哈密亲人“紧紧地抱在一起”。
2010年以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作出新一轮部署,河南省主要负责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和兵团十三师,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豫新两省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积极对接当地工作需求,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安排一批批医务工作者扎根哈密,用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将自己与当地群众紧紧抱成一体,把豫哈发展结结实实连在一起。
和赵明宇一样,刘锁超、马启敏、张长远、高湘玲等一名名医务工作者来到哈密群众中间,走进哈密群众心里,成为他们口中的“神医”、仁医、守护者,变成他们的熟人、亲人、自己人,不负中央重托,助推了哈密各级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增进了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派遣“神医”援疆 既“输血”又“造血”
近一年多,哈密市群众口口相传,“维吾尔医医院来了个河南神医”。这个“神医”,夸的就是赵明宇。神医有多“神”?故事动人心。
5年前,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的哈萨克族贫困牧民阿合买提·吾马尔因一场车祸伤了一条腿,伤腿不仅肌肉萎缩,还疼痛难忍,“要不是赵院长,我的腿可能要废了……”艰难时刻,他来到赵明宇所在的医院,接受几次正骨术治疗,目前他已扔掉了拐杖,能进行短距离行走。
1岁患儿熙熙一抬胳膊就哭,同是骨科大夫的孩子父亲多方打听,始终束手无策。赵明宇仔细检查后确定是滑膜嵌顿,疏松肌肉后将骨骼装回关节窝,孩子笑了,家长服了,“赵神医”名声从此传播开来。
神奇的医术,还打动了维吾尔医医院理疗科大夫亚合普·伊萨克,他执意拜在赵明宇门下,“正骨复位这个方面在哈密以前没有的,这对我们来说是新技术,不吃药,不住院,治病的效果明显。我要好好学习,对哈密的患者要好好为他们服务,好好治疗。”
“收徒不是为了满足虚荣,而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赵明宇说,从亚合普开始,他一共收了4名维吾尔族徒弟,还有几名汉族本地徒弟,他告诉几名徒弟,自己并不是所谓的神医,而是善于运用科学治疗手段,严谨细致,充满责任心和爱心去治疗患者,所以能够收到奇效。
在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开展援疆工作以来,根据“以骨科为主,大专科小综合”的定位,赵明宇把自己的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院。他说:“把徒弟带好,真正给哈密老百姓服务好,这是医疗的核心。”
一次次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一次次地敞开心扉教学,赵明宇和徒弟们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在赵明宇的帮助下,亚合普等几名弟子专业技术快速提高,逐渐成为颈肩腰腿痛专病专科的业务骨干。因为与维吾尔族同胞语言交流顺畅,亚合普目前有了数十名“粉丝”,成为仅此于师傅的“小神医”。
近年来,河南始终把智力援疆摆在援疆工作重要位置,在卫生计生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办法层层选拔援疆医疗工作队员。2011年以来,河南累计向哈密市和兵团十三师派出像赵明宇这样的好医生10批次343名(3个月以上),累计接诊20.2万余人次,主持和参加各类手术7200余台,救治疑难危重病例1600余例,实施新技术新项目347项,加强重点专科建设16个,开展院内外各类专题培训(学术讲座)1030场次,培训各类人员2.4万人次,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帮助当地患者解除病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按照中央要求,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抓好“传帮带”工作,为医疗援疆为哈密注入“河南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第九批援疆以来,河南医疗卫生援疆人员开展新业务新项目243项,填补地市级医疗空白115项、自治区和兵团空白8项。河南专家与65名地方医疗骨干建立了师徒关系,开展院内外各类专题培训(学术讲座)630余期(场次),受益7800余人次。着眼于客观实际,加快提高边疆医疗水平,河南医疗援疆正在向强化造血转变,从“授之以鱼”逐步过渡到了“授之以渔”。
李湘豫总指挥介绍河南医疗援疆情况
“组团式”医疗援疆 既提升“坐医”又积极“行医”
2017年12月31日22时10分,难得看场电影的河南援疆队员高湘玲被一阵急促手机铃声惊醒,来电称,伊吾县盐池镇一名孕妇出现紧急情况:怀孕36周时胎膜早破,疤痕子宫,先兆临产。
情况紧急,高湘玲赶紧通知产科医生的王红梅和麻醉科医生王冰赶赴伊吾县人民医院。经过产前评估:胎儿可以存活,继续妊娠对母婴不利,建议立即实施剖宫产终止妊娠。经过认真细致的术前准备,23时30分手术正式开始……2018年1月1日0时1分,伴随着孩子一声嘹亮的哭声,伊吾县“2018新年宝宝”诞生了。
“这不算啥,因为俺们是医生。”高湘玲说,医为仁术,必具仁心,这是全院医生的共识,也是所有医生的准则。
说起来容易,背后却是满满付出。2017年2月,不顾身患极度危险的糖尿病和哮喘等多种疾病,高湘玲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加入到援疆工作中。带领7名医生赶到医院,高湘玲本以为就是“条件苦点,挣钱少点”,但仔细了解之后她才发现,虽然医院规模不小,设施也比较完善,但医务人员奇缺,现有医生难以胜任最基础的临床工作,“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思想包袱,开始艰苦创业。”
医疗基础薄弱,就从基本培训抓起。当年6月份开始,高湘玲开启了全院全员的急救培训。从最基本的认识器械开始,每周3至4次,学不会大家都晚上继续加班。六个月后,院内所有医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心肺复苏、电除颤、心电图机的操作、异常心电图的识别、三人心肺复苏和急救演练等一系列操作。2017年9月15日,县里多名初中急突发群体性癔症,高湘玲带领急救队伍顶住了压力,圆满完成急救任务。
提升“坐医”水平,更要积极“行医”。当地是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发区域,但医院病人却很少。为了得到广大群众认可,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高湘玲和队员们开始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每周一次的下乡义诊。一方面为村民大力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免费为患者诊治,送医送药。
淖毛湖镇71岁的玉努斯·拜然木老人因为脉管炎十个脚趾溃烂,苦不堪言,之前诊断要求他从膝关节以下截肢,老人说啥也接受不了。高湘玲得知后,和同事们商议决定用中药为老人治病,老人脚腿不灵便,高湘玲就自己乘公交车往返160公里给老人送药,亲手为老人煎药,经过几个月精心诊治,老人的双脚渐渐痊愈,奇迹般保住了双腿,现在已经能够走路,每当说起此事,老人总是热泪盈眶。
河南援疆医务工作者给哈密患者义诊
“全覆盖”援助 “硬件”更硬、“软件”更强
肺纤维化治疗中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抗生素的运用是升阶梯式使用还是降阶梯式使用?能不能做呼吸功能的维持?该不该让病人装一个家用的制氧机?
坐在大屏幕前,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的主治医师杨春华和住院医师苗冬青一面提问,一面详细记录屏幕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庆宪教授的指导,半个多小时视频面对面教学,两人最终弄明白了所有疑问,高兴离去。
按照“组团式”对口支援新疆要求,河南医疗援疆提出“五个全覆盖”,分别为县、区级以上医疗机构“组团式”对口支援全覆盖、常规肿瘤专科建设全覆盖、主要医疗机构重点专科支援全覆盖、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全覆盖和贫困村义诊活动全覆盖。杨春华们学习的场景,正是“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全覆盖”的效果之一。
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全覆盖,是针对哈密地区地广人稀、群众看病不便、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等实际,为推动河南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哈密,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2017年,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依托郑州大学一附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的远程医学系统,投入900万元完成了对远程医学系统的提质升级,建设了软件模块等,以市中心医院和红星医院为载体,建立的覆盖哈密市全部县(区)、乡镇、城市社区及十三师团场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网络。今年以来,远程病理和远程会诊已突破800例,实现了远程医学系统与全民健康体检工程的有机衔接和深度契合。
另外,河南还稳步推进医疗卫生项目援疆。2011年以来,河南累计安排援疆资金4.43亿元,支持哈密市和兵团十三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设备配备,改善受援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条件。
在支持哈密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方面,安排援疆资金2525万元对哈密市、伊吾县和巴里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标准化升级改造;安排援疆资金5391万元,总建筑面积12250平方米,实施了哈密市、伊吾县和巴里坤县妇幼保健所建设项目。安排援疆资金3000万元,为哈密市妇幼保健院配备医疗设备,改写了哈密无市级妇幼保健院的历史。在支持哈密维吾尔医医院建设方面,安排援疆资金3500万元支持哈密地区维吾尔医医院病房楼建设;安排援疆资金996.5万元为维吾尔医院配备基本医疗设备。
在支持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方面,安排援疆资金4860万元,支持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13个。在支持地区肿瘤医院发展方面,安排援疆资金4500万元为哈密地区肿瘤治疗中心配备肿瘤治疗设备,提升了哈密地区肿瘤综合防治能力。在支持哈密市提升计生服务能力方面,安排援疆资金1600万元新建一座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哈密市人口计生服务中心综合楼,改善哈密地区人口计生服务能力。在支持红星医院建设方面,安排援疆资金15670万元新建一座1.2万平方米中医综合楼和5.9万平方米中原病房楼,显著改善了红星医院基础设施条件。
“医疗援疆惠民生、得民心,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最有效载体。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南援疆干部人才不负重托,将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进一步激发亲劲、韧劲、拼劲,像石榴籽一样与当地群众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将医疗卫生援疆工作推向机制化、常态化。”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哈密市委副书记李湘豫说。(时岩)
河南省卫计委副巡视员周勇看望患者
赵明宇给徒弟们讲解传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