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长远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担任副院长,进行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
有一天傍晚,张长远准备下班时,走廊里来了一群人:一个小姑娘提着影像片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3个大人。
“请问您是张长远院长吗?”小姑娘问。
“是我!”
“哦,可找着您啦!”
小姑娘的大方爽朗,是同龄人中不多见的。小姑娘大大方方地介绍了情况。
小姑娘10岁,在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距离哈密市区250多公里)上小学;她的舅舅46岁,单身;另外两个人是她的妈妈和大姨。她的舅舅得了脑瘤,听说张长远擅长做这类手术,他们就找来了。大人们的汉语说得不流利,她来当翻译。
看完片子,张长远纠结了。患者得的是额叶胶质瘤,范围大,恶性程度高达4级。手术可以做,但瘤体如果切不完,或者切太多,可能导致瘫痪;术后还需要整体治疗,放疗、化疗等相结合;生存期不乐观,康复的概率较低,但是少数患者能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病情事关生死,谈话中又涉及多个医学名词,小姑娘能领会和转述这么复杂的事情吗?”张长远犹豫了。
“您只管跟我说吧!没关系,我能听懂,也能跟他们讲清楚。”小姑娘自信地说。
果然,他们的对话很顺畅,小姑娘翻译得很流利。虽然听不懂,但是张长远看到大人们不住地点头。
“你们准备怎么办?先回家考虑一下吧!”张长远说。
没想到,小姑娘表示“马上住院,尽快手术”,希望张长远安排一下。患者当晚办理了入院手续,3天后手术。
术前谈话时,出面的仍然是这位小姑娘,身后跟着更多的家人。她详细咨询了手术的整个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风险。手术结束后,小姑娘和十几名家人在楼梯口迎接张长远。
张长远向小姑娘介绍了手术经过,告诉她手术很顺利,对肿瘤已经进行了最大范围的切除,下午4时30分左右她的舅舅就能醒了。十几个大人围着小姑娘,听她转述手术情况。
这一次医患沟通的过程,给张长远带来了长久的震撼。
在帮助当地群众解除病痛的过程中,张长远也收获了许多像上面那样的感动,与边疆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