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常被医生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不破裂时大部分没有症状,不容易发现。动脉瘤一旦破裂,病人表现为突发剧烈的爆炸样头痛,更严重者立即昏迷,死亡率在30%以上。动脉瘤破裂后在CT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24小时之内容易再次出血,死亡率极高。
没有过硬的技术,谁敢在手术死亡率极高的人脑中“拆弹”?2017年2月7日,敢并且能在人脑深处“拆弹”的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长远,远赴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医疗援疆工作。
一天两台“拆弹手术” 填补哈密技术空白
2017年6月1日16时许,张长远走下手术台。这是他来到十三师红星医院担任副院长后的第一台手术。这项“复杂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填补了红星医院所在地哈密的该项技术空白。
该病人是一位67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三年前,他就被查出患了动脉瘤,曾出现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左侧基底节脑梗死”,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但由于病人及家属对交通动脉瘤认识不足,再加上病情复杂、治疗花费巨大,家属决定放弃治疗。
2017年5月21日,老人动脉瘤破裂出血、头痛剧烈,住进红星医院神经外科。
“原来都准备转院了,但听说从河南来了一位援疆专家,不但能治这个病,花费还少。”这让早就想给老人治病却囊中羞涩的病人家属看到希望。张长远经过充分准备,历时5个小时,顺利地完成了手术。
当天16时20分左右,张长远刚下手术台,吃完盒饭。他所在的科室就紧急收治了一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他一刻没休息,便立即护送病人做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认病人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在与家属沟通后,当晚进行了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手术历时3小时,病人麻醉清醒后没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仅三天后,张长远又通过急诊完成了第3台“脑动脉瘤”夹闭手术和脑内血肿清除术。目前,这3名病人术后均恢复顺利。一时间,这位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来的河南援疆专家在哈密名声大振。要知道,如此高难度的手术及良好结果,在哈密当地尚属首例。
刚来到哈密时,张长远了解到哈密市当地住院的动脉瘤患者,转院率达100%。“过去,哈密不能开展动脉瘤手术,都得请外地专家赴疆主刀,或者让病人转院。然而,在神经外科,时间就是生命。有些病人在等待外地专家来的途中死亡,有些病人在转院途中动脉瘤破裂。”
除了在动脉瘤手术方面填补哈密技术空白外,张长远还先后开展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各种复杂的脑肿瘤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脑出血脑外伤的显微血肿清除术等新业务新技术14项,其中11项填补哈密地区技术空白。
同时,他在哈密地区首家开展了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和治疗,至今已完成各类脑血管狭窄扩张和支架植入以及复杂动脉瘤介入手术36例,填补哈密地区空白7项。
授之以渔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救治病人,留下先进的医疗技术。“怎样在3年时间把技术留下来?”这是作为红星医院副院长张长远从援疆医疗工作开展时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让医疗援疆惠及更多新疆各族群众,河南推出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计划。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张长远在一个月内深入到各临床科室调研,全面了解医院的实际情况及现状,理清思路,为红星医院的发展开出“新药方”。
2017年8月15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莅临红星医院实地调研考察,充分肯定了医疗援疆成果,并作出“六个一”的指示要求。随后十三师援疆前方指挥部提出:“4+1”完成“4321”工程的建设。张长远以此为抓手,在工作中逐步推进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神经医学中心、胸心医学中心、消化医学中心等中心、联盟的接洽、签约、挂牌工作。
为加强医生的理论学习,张长远从自己所在科室入手,每周进行理论授课,他还曾多次参与河南援疆医疗专家团百场学术讲座、中原名医哈密行等学术交流活动,累计讲学15场,受教育人数达5000人次。
实践操作教学中,张长远对学员采取“三步走”方法。他说:“医学这行,必须手把手地教。在做手术时,学员要在旁边看着学;学员和我一起做手术;学员亲自做手术,我在旁边指导。”据悉,神经医学中心2017年共完成神经医学相关手术41例。
在他的带动下,全院2017年共举办各类讲座近650场,带教查房900余次,带教手术600余例。同时,为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2017年7月6日,该院34名年轻医生正式拜师,成为第一批组团式援疆“传、帮、带”拜师成员。
“张医生,亚克西!”
中等身材,语调不疾不徐,眼神坚毅而充满温情,这是张长远留给大多数病人的第一印象。
2017年6月14日,当张长远走进病房询问病人病情时,66岁的阿合苏木?艾力木赶紧迎上前来,紧紧握住他的手感激地说:“张医生,亚克西(注:新疆维吾尔语族语“太棒了,了不起”的意思)!我要给你送一面锦旗,是你救了我妻子的命。”
“是你们的信任,我还要感谢你们呢!看到你们能健康地出院,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张长远笑呵呵地说道。
1969年出生于革命老区河南省南阳市的张长远,当年,他的高考成绩能报考国内任意一所名校,“那时候我对天文知识特别感兴趣,很想报考北大,但是我爸不让”。
1987年张长远考取了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六年制临床医疗本科,随后入伍。6年的部队生活,他训练出强壮的体魄,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技术。转业后,他依旧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医疗事业。
说起这次援疆之行,张长远显得特别兴奋,他说:“早就听说新疆是个好地方,来到这里之后感觉这里很不错。”张长远告诉记者,民族团结一家亲,援疆以来他主动参与“结对认亲”,经常到“亲戚”家中走访、问诊,自费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
回想近一年的援疆经历,张长远更加坚定了要为哈密人民多做点事的信念:“能够亲手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有这段经历对来说非常宝贵。”(光明融媒记者丁艳通讯员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