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我骑车走在宽阔的大路上,一大片金黄色的画面突然闯入我的视野。“太漂亮了!这是什么树?”我立刻下车,站在桥上遥望,一棵棵柳树的风姿映入眼帘。
拾级而下,一排排或粗或细,或高或低的柳树,身姿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枝叶却柔密浓厚。这些绿中带黄,黄中有绿的万千柳树枝条四散垂落,形成一个个美丽的屏障,令人赏心悦目。这古老而苍劲的柳树有后人赋予他们的专属名字————“左公柳”。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他率领军队在哈密地区广泛种植柳树,后来被称为“左公柳”。数百年来,人们不仅为“左公柳”扎根漠野的顽强精神叫好,更为左宗棠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操所感动,如今它已成为哈密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重要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哈密各族人民对左宗棠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据了解,哈密现存的左公柳仅有218棵,但历史记住了左宗棠,后人记住了左宗棠。无数的“小左公柳”已被一代又一代的哈密人相继种植、成长,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景观。哈密的柳树我不是第一次见到,但是这座公园里柳树数目之多,面积之大,让我震撼、惊喜。我兴奋地行走在大小柳树之间,抬头、转身、前进、后退,感觉那一刻自己仿佛被千军万马包围,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兵,微笑着,看着我,跟我聊天:“你好啊,我们是左宗棠的部队!我们骄傲,我们自豪!”“你们好,左公柳福泽哈密城,感谢你们为哈密平添一碧秋色。”我横拍、竖拍、广角拍,用手机记录下柳树的风姿,记录下这壮观的景色。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左宗棠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道遮阴避凉的生态线,更是时刻激励后人经世济民、建功立业的精神丰碑。今天,成千上万的河南援疆人不也正以这种精神播撒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种子?不也正以这种精神在哈密这块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孜孜以求?我相信,哈密的春天一定会更美丽!
南阳援疆教师 徐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