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是一段岁月, 一份荣光 ,一份责任与担当,更是人生的一次磨砺和成长。作为一名坚守一线的援疆教师,逐梦而去,踏实而行,平凡之中奉献真情真意真力量。回顾和援友们一起走过的五百多个日日夜夜,诸多的工作、生活场景依然清晰如昨天……
2023年2月份,来到哈密市第十一中学,根据学校安排我接手的是一年级的语文兼副班主任工作。我所在学校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我发现按之前的教学节奏在这里根本行不通。班里的孩子面对语文课本一脸的茫然,突然觉得教不会他们。沮丧、焦急还有初到哈密的各种不适应,不良症状接踵而至:喉咙痛、流鼻血,晚上睡不着觉……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再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能跟上节奏,我快速地调整教学:课堂上放缓进度、降低难度,讲课时放慢语速,同时注重学生兴趣的调动,夸大优点,变着花样去表扬、鼓励,来树立学生的信心。所学内容力争做到当天任务当天清,对当天所学重点内容挤时间多重复多练习。
为了让孩子们进步得更快一些,我每天扎根在教室里。因为根据孩子们的基础,我必须一点点的示范和辅导,一字一字纠正发音,一句一句教学生读课文,一笔一划教写汉字……真情与汗水的投入之下,孩子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一点点进步,从沉默到逐渐变得活泼爱学,从完全不识字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不会写字到能写出一手正确美观的字体,家长对我从陌生到信赖,一切都有了全新的面貌……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是学生和家长为我送上的掌声、喜悦和感动,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值得。孩子们的进步,家长的认可,是我远离家乡最好的慰藉,也是入疆一年多来最让我欣慰和骄傲的成绩。
哈密市第十一中学的升旗仪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国旗班的队员们以整齐划一的步伐、庄严肃穆的仪态,成为了校园最美的风景线。更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中每天都会有升旗仪式。周二至周五这四天的升旗仪式流程虽简单,但只要广播中响起“升旗仪式现在开始”的声音,一刹那间,整个校园都静了下来。无需统一指挥,也无需互相提醒。教室里的孩子们几乎是一秒钟起立,专注肃穆地望着国旗。校园里的师生此刻无论走到了哪里,都会瞬间驻足,面向国旗肃立致敬。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在每天的升旗仪式上,我看到了十一中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看到了十一中独特的校园文化,看到了一所爱国、积极向上的校园。每一次升旗仪式,都是一次唤醒、一番激励。于十一中全体师生而言,升国旗已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拳拳爱国之情的体现。
最触动我的是配合学校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而进行的一次次家访。“三进两联一交友”即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家长、联系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简称“321”。其活动实质是老师要走近学生,深入学生生活,通过与学生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解决学生思想、学业、生活等实际困难。这项活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工作的有效载体、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负责帮扶13名学生,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深知要用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2023年12月份,班主任老师陪同我到学生家里逐一走访,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家长们亲自做奶茶,拿出馕饼、各种干果热情招待我们,纯朴的民风民俗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最晚的一天,回到宿舍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钟。通过走访,我对所帮扶的13名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通过走访,和家长、学生建立了更为深厚的感情。为了带动、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养成阅读习惯,让孩子有钱有兴趣买书,后来,我决定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块钱,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尽一份绵薄之力。除了给予物质上的帮扶,更多的是对孩子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在校期间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常谈心、常倾听,慢慢提升自信心。我希望能用这份特别的爱来温暖孩子的心,让他们拥有更乐观的心态、更坚实的臂膀、更蓬勃的生命活力。我想,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他们变得更阳光、更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那是我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最美的育人初心。我希望在离开新疆的时候,留下互助友爱、民族团结的种子,留下民族团结的“石榴花”,留下豫哈一家亲的深情厚谊,留下我们河南教师踏踏实实教书,全心全意育人的形象。
远离家乡的日子,孤独是难免的。周六日的时光,我会选择在我们河南援建的豫哈图书馆里度过,在阅读中充实自已,或摘抄,或记录援疆感悟,也坚持写一点教育教学随笔。23年六月份在《教育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有一件德育法宝》的文章,并转发在《河南教师》上。此刻,我正如实地把援疆日子里的一件件,一幕幕付诸笔端,留存在记忆里。
一段援疆路,一生新疆情。一年半的时间很短,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虽然援疆岁月中有过孤寂、困顿和煎熬,但因为援疆,我领略了新疆独特的民俗风情,懂得了艰巨使命的光荣和不懈坚守的分量,走过了一段无悔今生的最美历程。
作者:援疆教师、开封市理事厅街小学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