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援疆教师鲁传云在哈密石油教育分局座谈会上的发言, 她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最美教师”为榜样,扎根农村、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在教学的三尺讲台上默默地耕耘已有25个春秋,做到了“为教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2023年2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紧随河南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团队驻扎在天山脚下。她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着力锻造一支躬耕东疆,本领过硬的教师队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以行动践行誓言
来自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她被分配到哈密市第十五中学,她工作中,踏实认真,钻研业务,关爱学生,团结同事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促干,做到以担当抗起责任,以行动践行誓言。除了日常教学外 ,还要精益求精的研究课程,精心设计撰写教案。课余时间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集体教研,互学共进等研讨活动,参加教学讲座,示范课交流教学经验。她的公开示范课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分享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模式被同事们采纳借鉴。
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参与带徒弟结对子的传帮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探讨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她深知援疆教师不只是教学生,为受援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援疆支教人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课外主动参与主持学校的听课与评课,开拓创新,深情投入,用心用情诠释着一个援疆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绽放“雪莲精神”能动履职,勇毅前行。将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感染并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老师。使得他们说起援疆教师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以爱心诠释教育本质
由于文化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融入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但她没有放弃,在背课之余,主动与学生谈心,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毕竟少数民族的学生性格迥异,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便上课提问的时候不出问题。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和成长,通过耐心倾听、关心爱护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这种平等相待、真诚关爱的态度,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族教师的信任和亲近感。
她班级里的维吾尔族学生怒尔加吾阿尔.艾力凯木,同学们认为他性格孤僻有抑郁症,都不和他玩,由于上课不听成绩不佳还经常违反纪律,其他老师都对怒束手无策,但她却看到了怒黝黑的大眼睛透露出抑郁的眼神,她明白受到孤立的怒经常违反纪律是为了博得注意。于是她在课堂上密切关注怒,经常提问夸奖他,虽然站起来什么都不会她也会风趣的夸奖怒能站起来回答的勇气。下课的时候经常以帮忙抱作业或者拿书为由请怒到办公室,语气和缓的以朋友的姿态与他聊天,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教育,加上课下带领全班进行游戏,拉进他与同学之间的距离,课堂上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了怒自信和学习动力。当她知道怒来自巴里坤,每次回家都需要翻越天山,交通十分不便,只能在学校度过每一个周末。为了给怒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家的温暖,她每逢周末都会改善伙食,邀请怒到宿舍一起吃饭。老师惊讶于怒的转变,学生也对怒刮目相看,不但开朗活泼,乐于助人,而且学习成绩跃居班级前几名。
她知道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贫困家庭,面临着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因此,她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家庭经济问题。通过买一些笔本文具包、生活物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每次买回来东西的时候都是放在办公室,等学生来问题的时候以鼓励奖励的方式私下送给他们。这样不仅维护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多学生都感慨的对她说:“老师您要是我妈妈该多好啊!我能叫您干妈吗?”她所教的几个班级的学生都称呼她“云妈”。上课是老师在传授知识,下课就身兼数职,办公室里挤满学生,既是老师(有问问题的),又是妈妈(有心情不好的),还是朋友(有在家被父母骂了找她诉苦的),甚至当上了心理咨询师。她被学生称为最有趣、最有爱心的万能老师。
她的坚持和付出,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看到了用心浇灌希望之花的美好画面。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教师,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民族团结之花才会更加绚丽多彩。“我想在新疆一直干到退休,为民族教育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句话道出了她克难奋进,献身边疆教育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