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我踏上了援疆之路,来到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任副主任。带领和指导中心员工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强化专项业务水平,做好传帮带,打造一支集科研、临床应用和示范推广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践行“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工作理念,主动作为,扎实开展工作。
李海利同志自援疆以来,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紧扣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定位,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浇开民族团结之花。
一、倾情奉献,一年填补3项科研空白。李海利在援疆之初选择深入基层调研,用最短的时间收集哈密地区主要牛羊常见病,探清常发病原。防护装备不足,他就用熟练的业务技能弥补;科研条件艰苦,他就用积累的经验一次次反复实验。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带领团队研发出牛羊支原体疫苗、溶血性曼氏杆菌疫苗、溶血性巴氏杆菌疫苗以及二联、三联和多价疫苗。这在哈密属于首创,填补3项科研空白。同时,将研究成果申报5项发明专利,制定5个地方标准,为做好民族地区牛羊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项目工作进展座谈会
二、雪中送炭,筑牢畜牧防疫“安全网”。“病害在哪,我就应该出现在哪。”2023年,境外动物疫情多发。7月正值酷暑,哈密突发牛羊呼吸道病疫情,作为新疆的“东大门”,疫病防控任务更显重要。面临严峻形势,李海利选择坚守在疫病防控一线。走村串户成了他这个夏天最深的记忆,他用汗水和铁脚板诠释援疆干部的责任。除了突发疫病应对,他还组织开展 “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李海利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结亲对象。他总是在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期赶到结亲对象家里,帮助他们检查养殖状况,解决了养殖环节出现的重要问题,帮助结亲户大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在此过程中与结亲对象结下了深厚情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与现场技术指导
帮助结亲户大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三、言传身教,让“造血”项目扎根哈密。如何帮助哈密动物疫病防治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是李海利经常思考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受援单位仅一年时间成功申请区级和市级项目2项,完成2个科研项目,培养民族骨干人员6名。李海利不仅把项目支持和科研成果留在了哈密,还把丰富的动物医学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当地技术人员。他通过精准摸排牛羊疫病防治现状,为畜牧养殖一线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性、专业性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500人次,向养殖户和兽医防疫员传授先进的防控技术和方法,减少了牛羊病的发生和传播,带动了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整体水平的提升。
李海利博士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
四、牵线筑桥,民族团结一家亲。作为援疆干部人才,李海利时刻牢记援疆使命,促进豫哈交流。他组织哈密市农业骨干到河南省农科院等考察学习,通过集中座谈、经验分享、实地操作等多种形式带来一场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盛宴。为了推动人畜共患病防控相关科研成果的应用,为哈密市的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李海利邀请国家级疫病防控专家周继章深入哈密调研,促成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哈密落地。除此之外,他还从河南农科院引进专家人才,组建种养循环专家团队,在特色民族村柳树沟村引进优质花生、青贮玉米等7个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100亩,帮助民族兄弟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豫哈两地科技援疆座谈交流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一次次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为哈密带去了技术,还带去了豫哈两地人民之间的那份深情厚谊。李海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用实际行动真情帮扶、科学援建,为哈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让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