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新疆支教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我们援疆一行9名教师先后返回了河南。回到焦作,看着熟悉的街景,听到周围久违的乡音,闻着家乡菜的味道,我想每个援疆老师的心情都和我一样轻松愉悦。
第一学期的支教工作简单小结一下:我实现了援疆支教的理想,初步适应了那里异常干旱的气候;在不断了解新疆学情同时,也在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校管理的四个月中,逐渐被学校领导们严谨认真、踔厉奋发的作风深深感动;从开始和当地师生的懵懂交往,到放暑假前的依依不舍,我知道,新疆哈密,这个地方已经开始印在我心中。
我教授的是七年级的信息科技课,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实践性是这个学科的主要特点,按照新课标理念,初中阶段应该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倡导真实性学习。为此,我挑选了八九个学生在课后时间开展电脑制作活动,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分别指导他们制作微视频、电脑绘画、创意编程等。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孩子们也能创作出一些不错的作品。三月份,正好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开展2023年全区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第二十四届学生活动)的通知,我挑选了几件学生作品报送上去,结果有两件作品获奖,其中一件微视频荣获自治区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现场交流展示,当这个维吾尔族女孩得知自己要去浙江参加全国交流展示时,既兴奋又忐忑,因为她从未离开过新疆,而且还没有办理身份证。
我当时已经返回焦作,只好在钉钉上一边告诉她如何去公安部门办理身份证,一边指导她继续训练。最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女生顺利参加了教育部在浙江举办的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创造了哈密市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
暑假中的惊喜还在继续。
8月12日早晨,我习惯性的在龙源湖公园晨练,当时买房就觉得周围的环境不错,小区的四周分别是龙源湖公园、市体育中心、市图书馆、市科技馆。那天我跑完步后发现,科技馆门口的大屏上打着“豫疆融情石榴籽,携手共筑科学梦”的标题,有两辆大巴车正在驶入。心想可能是河南和新疆合办的什么活动。几个月的支教生活,使我对新疆的一切都有了感情,在家门口看到这个主题活动,总觉得自己应该过去看看。因为当时穿着短袖短裤,所以还特意回家换了身衣服。
进入科技馆后,看到很多孩子们正在参观,确认是来自新疆的学生后,我找到一个像是领队的人员,期盼地问到:“有没有哈密来的学生?”她说有,我兴奋地又问:“他们是哈密哪个学校的?人在哪里?”领队说他是自治区科协的,具体来了哪些学校也记不住。
就在我四处张望的时候,忽然有几个孩子向我跑来,嘴里喊着:“信息老师!”天哪,竟然是我任教的哈密市十一中七年级的四个学生。我和孩子们同时问道:“老师,你怎么在这里?”,“孩子们,你们怎么过来的?”
拥抱着他们交谈后才知道,这是由河南省科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联合组织开展的“2023年豫新青少年科技夏令营”走进焦作市活动,100多名新疆各地的天山少年将会先后参观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台山、焦作市科技馆、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等,近距离感受焦作科技文化之光。我陪着孩子们一边在科技馆参观,一边激动地询问他们出来多久了?吃饭习惯吗?气候适应吗?……我告诉孩子们,老师的家就在旁边几十米的地方,特别想带他们回家做客,但是因为集体活动要求和行程限制,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只能合影后依依不舍的目送他们离开。
回到家,我的心情依然无法平静,那个遥远地方的一景一物又涌现在脑海中,新城一区、回王府、10路公交车……,我知道,我想回去了。拿出手机,翻看着12306上的订票信息,我坚信;下学期的援疆支教,我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