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是一种人生经历,是一次精神迁徙,没有想象的那么浪漫,却有让我永存记忆的人生片段。心安即故乡,不管是中原大地,还是西部边疆,我都是一名一线教师,时刻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023年2月18日,我们一行十二人从哈密出发翻越天山前往受援地伊吾县,经由戈壁公路、盘旋山路,目及白雪皑皑的山顶,一路困意全消,在惊奇惊险中,拉开援疆帷幕。
傍晚时分到达县城,县城之袖珍出乎意料,没有红绿灯,一条主干道从东到西步行只需三十分钟左右。四围山上几乎看不到绿色植被,山下也没有大型商超,不过,路边一间间小商店满足基本生活用品。袖珍市场内,锅盖大的馕饼子奶香扑鼻,甚是诱人,馕坑旁手脚利索的小伙子哼唱着欢快的维语歌曲,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善意。
要调整时差、要适应环境……虽然来之前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初来乍到的我工作生活还是有些忙乱。2月19日的第一节课就很是难堪——听不懂的当地语言,再加上略显混乱的课堂秩序,让自以为有教学经验有课堂魅力的我,在援疆第一课上无所适从。
可我知道,我不能退却!不攀登冰川,哪能目睹雪莲傲娇的容颜?不深入戈壁,哪能见证胡杨树的坚贞不屈?只有雪山融化,戈壁滩上的马兰花才能散发幽香 。一夜夜辗转反侧,我暗下决心,哪怕只是一滴春雨,也要浸润这片戈壁。
经过深入的调研,我发现2010年后出生的孩子,国语娴熟流畅,可与内地学生媲美,眉宇之间呈现出国语浸润过的儒雅气质,不管是和我交流还是上学路上伙伴之间的玩耍,他们都能自觉地运用国语。而2010年以前出生的孩子,课余同学间交流基本上都是本民族语言。居住在县城内和离县城较近的学生,国语水平较为扎实,基本能理解教学内容,跟得上教学节奏。居住距县城较远村镇的学生国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也较为吃力。
困难不小但必须直面,差异存在但必须尊重。和学校商议后,我和另一名援疆教师决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组成新班级。根据学情,抽出七名哈萨克学生,组成一个新班级,采用圆桌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了课堂纪律。
制定新教案。检测摸排,弄清这七名学生国语底子,从课后词语入手,开展识字教学,声韵调逐词标记;古诗文名句反复诵读,理解背诵抄写;指导他们写二百字左右的小记叙文。
尝试新方式。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每节课先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学习十五分钟后,再搞一次有趣的活动,持续吸引注意力。
真诚激发真心,交流换来交心,一天天,一月月,师生关系由陌生到熟悉再到亲密。课间,我们喜欢围坐在一起,他们听我讲外面的世界,我听他们讲他们的生活故事:叼羊比赛、肉孜节、古尔邦节;美味的马肠子、被狼叼走的小羊羔、被雪豹咬住后腿的马……
用左手认真标记拼音的代吾然,用国语大声朗读的米热依,自报奋勇上讲台听写的哈则孜,他们的变化都让我欣喜。是啊,这世上哪有不爱阳光的花朵,哪有不羡青草的羔羊啊。
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婚了,爸爸忙于放牧,顾不上照顾他,只能在外地的奶奶身边。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从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读出了深深的无奈和无助。面对成绩差、家庭不稳定的孩子,我常常滋生出无力感,援疆教师的温暖和关注只能短暂滋润到花叶,不能滋养到根茎啊。
一年半的援疆教学中经历的一个个鲜活故事,让我深刻的领悟到,援疆教学不仅要教授唐诗宋词、几何函数、提高升学率,更要在与当地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永不分离,才是援疆的真正意义吧!
作者:援疆教师、三门峡市实验中学张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