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月,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河南教育援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团队负责人,我从柳枝鹅黄露春意、池塘涟漪映暖阳的中原腹地来到天寒地冻、气候干燥的东天山脚下,担任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开启为期三年的教育援疆工作历程。
初到哈密,人地两生,气候不适,时差混乱,孤独感和思乡之请萦绕心间。恰在此时,学校根据市委“三进两联一交友”文件精神,随机选派了三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的交友对象。从此,我和三个姑娘的一家亲故事便徐徐展开。
三位能歌善舞、眉清目秀的姑娘都是维吾尔族人,而且还是同班同学,都来自学校医护系2022级护理专业“三加二”本科班(前三年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后两年到新疆医科大学学习,获得本科毕业证)。其中,努尔尼沙古丽来自喀什地区疏附县近郊农村,父母是牧民,姐姐大学毕业已参加工作,弟弟还在上中学。这孩子稍显内向,但端庄大气、秀外慧中、温顺可爱、见解独到,而且对自己要求严格,上进心强,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不错。阿米尼古丽来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郊区,也是农牧民的后代,家里兄弟姊妹四个,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她是唯一的女孩,备受父母和哥哥的宠爱。阿米尼古丽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但沉稳干练、端庄娴雅、长发披肩、善良温顺,特别具有维吾尔族女性的自然美。阿迪拉来自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库尔勒市,父亲经商,母亲做企业财务会计,家里还有个小妹妹。阿迪拉是三个姑娘里最活跃的一个,性格外向、落落大方、笑容可掬、活力四射,能够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们,具有天然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有了三个小朋友的陪伴和牵挂,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多了交流倾诉的渠道,孤独感和思乡之情也减轻了许多。
第一次见到阿迪拉是在我的办公室,在学生处负责老师的带领下前来见面,小姑娘一开始显得有些局促和忐忑不安。不过在我的热情招呼下,很快调整好了状态,大大方方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学习以及日常生活情况。和另外两个小朋友第一次见面则是在校园里的学生食堂,当天学校统一组织的端午节集体包粽子活动。我给她们示范怎样包粽子,讲解这一天为何吃粽子,关于粽子的故事和象征意义,孩子们围绕在我身旁,认真聆听,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汲取着智慧的甘霖。包粽子不仅是传统节日食品的制作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传导和教育,让她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潜移默化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就这样,学校随机安排的交友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认识了彼此,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后来越来越熟悉,经常见面相处,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锻炼身体,了解彼此的生活,关注她们的学习情况。得知努尔尼沙古丽和阿米尼古丽的国通语不标准,测试成绩还没过关,我就拉上普通话水平较高的援疆教师甘鹤驰博士一起,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给她俩进行专题辅导,纠正错误的单字发音,启发她们大胆表达,争取说话环节得分,还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相关书籍和模拟试题供她们日常练习。有了这些帮助,她俩的国通语水平提升很快。我还积极协调教务处和学前教育系,给她俩争取到难得的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机会,并取得理想的测试成绩。
印象中第一次主动请姑娘们共进午餐,安排在校内的教工餐厅。我跟她们拉家常,谈自己的家庭和学习工作经历,人生的一些经验和感悟,顺便来几句幽默的表达,很快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姑娘们敞开心扉、有说有笑,聊得非常开心,非常轻松活泼。
按照学校规定,行政干部需轮流住校进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值守,我便充分利用每次值班的机会,早晨约上三个孩子一起到西操场快步走锻炼身体,要求她们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教育孩子们,规律的作息不但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能够左右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我还带着她们步行到市委党校援疆干部公寓参观,品尝我们的早餐,顺便采摘行道旁成熟的桑葚,大快朵颐、大饱口福。
我不止一次跟她们讲,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儿子,潜意识里非常渴望有一个女儿,与她们结识和共处,让我有机会体验有女儿的感觉,所以只想把三个姑娘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于是努尔尼沙古丽每次给我发微信,开头都亲切地喊我“强爸爸”。她也真的把我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会随时毫不客气地联系咨询我。对她的请求,我一般都会全力以赴给予帮助,力争让她满意为止。听说我准备找机会去喀什出差,努尔尼沙古丽非常兴奋,盛情邀请我一定要到她家里做客,并三番五次地问我什么时间动身,她好安排家人专程接待我,还说已经把我要去喀什的消息告诉了父母,他们很期待我的到访,并将以维吾尔族最隆重的礼仪来接待我。阿米尼古丽和阿迪拉也多次向我发出邀请,有机会到她们家里做客,与她们的父母家人见面,欣赏家乡风景,品尝当地美食。
阿米尼古丽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在我眼中的院长应该是个极其严肃,威风凛凛的人,但是我们的史院长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老师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和他聊天没有距离感,他更像是我们的父亲、知己。”阿迪拉也在一次采访活动中,深有感触地说,“在史院长身上不仅仅看到了责任的重要性,还体会到了行动的重要性。他除了学习上的卓越表现以外,对我们的关爱和支持也让我倍受感动。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他总是倾听,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和帮助。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老师,更是一位贴心的朋友,他的关怀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
相遇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师生之间的情感,如同天地般宽广,心灵相通,无论天涯海角,都令人感到亲切和熟悉。都说师恩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夏清风习习,卷丝丝凉意;但孩子们认为,师恩是秋雷轰响,震动乾坤;是冬雪飞扬,铺天盖地。希望我们的师生情谊天长地久、历久弥坚,永不凋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哈密市委二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孙涛同志明确提出,要“立足哈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牢牢把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杆和典范的时代特征,团结和凝聚各族群众,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作为河南援疆干部和哈密各族群众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讲好我们身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哈密故事,努力开创哈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作者简介:史富强,第十一批援疆干部、河南大学党委巡察办正处级巡察专员,现任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中原大地收获的季节,哈密也将瓜果飘香!河南第十一批对口援疆迎来一周年!
援疆路上,接续奋力。在三尺讲坛、在诊疗台前、在项目工地、在科技前沿……都留下了河南援疆人忙碌的身影、辛勤的汗水,感人的瞬间。
讲好援疆故事,展示个人风采!把您的援疆经历写下来,既是个人的光阴故事、人生印记,也是河南援疆档案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一部分。
讲好援疆故事,展示个人风采!即日起,由河南援疆公众号、河南援疆网联合开启“第十一批援疆一周年·我的援疆经历”有奖征文活动,传播河南援疆干部人才正能量,体现河南援疆优秀成果,展示豫哈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
将在大象新闻客户端、顶端新闻客户端、河南援疆公众号、河南援疆网开设专栏,陆续发表优秀作品。聘请文宣专家对所有已刊发的征文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奖10名,对获奖者颁发奖品、获奖证书。
征文截止日期:2024年7月31日。
投稿信箱:hnyjxc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