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方能“助人自渔”。在河南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曾超博士的眼里,无论是自己的大本营——河南工业大学,还是东天山脚下的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都是需要自己倾注心血打造的热土。
来到哈密援疆支教后,曾超常说,希望借助自己的努力,拓宽哈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主探索的成就!
5月31日,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训基地2号楼的信息采集室内,曾超正在为高职一年级学生讲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这是他援疆支教的第三个学期。
曾超正在为学生释疑解惑。融媒体中心记者 仲银堂摄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是学院的公共基础课程,由经济管理系负责。2023年2月,曾超离开河南工业大学来到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援疆支教,担任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并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教授这门课程,曾超面对的是基础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学生,他需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发掘学生们的兴趣和潜力,使其能更好地学习。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学生王嘉坤说:“曾老师的课非常有条理。他先把大概轮廓给我们讲一遍,边讲边分析,然后鼓励我们积极提问,他再将知识难点一一解析,以这种方式引导我们积极思考和探索,挺好的。”
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在日常教学之余,曾超还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他说:“帮助一些在基础教育阶段未获得充分教育资源的学生发掘学习的兴趣和潜力,这也是我们教育援疆的意义所在。”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加娜提古丽·阿木提告诉记者,教学工作之余,曾超非常注重系里的教学研究。“在相处的这一年多里,曾博士经常和我们交流如何引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研讨、公开课的形式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还带领我们一起做科研工作,我们的收获都非常大。”加娜提古丽·阿木提说。
援疆支教的第二个学期,曾超便依据哈密的交通枢纽特点,带领同系5名教师及学生组成团队,着手开展新的课题研究。
曾超正在编写教案及工作计划。融媒体中心记者 仲银堂摄
曾超说:“首先要引导老师和同学去了解科研发展前沿、拓宽大家视野、激发大家科研的兴趣。我们一边结合哈密本地情况,一边了解和掌握国内科研信息,争取做到契合本地需求,并努力促使课题研究能够落地,服务于基层的需求。”
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的同时,曾超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联系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等院校,通过“走出去”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请进来”专业人才到学院授课,为学院教师寻找到更契合更匹配的科研课题作出努力。”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加强学院与国内其他省市,特别是疆内各地州市的合作非常重要,这也是提升教研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曾超说。
据了解,自201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曾超便投身于科研工作中。在1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 项。这些经历也让曾超对助力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切实的感悟。
曾超说:“我从事的是基础科学研究,这和产业落地之间会有些距离。但基础科学研究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课题申请、论文撰写等方面。如何帮助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我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帮助学院同事共同努力、一同进步……就算援疆期结束了,我还是会继续发挥自己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助力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