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援疆教师侯海侠,三次援疆历时近7年奋战在哈密教育事业一线,作为一名思政老师,她情注教育,立德树人,作为哈密市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她率先垂范,全力以赴,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日前,在哈密市第一中学高三(1)班的教室里,侯海侠老师正在以《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为题,为学生和全校的思政老师们上一堂生动的公开课。
侯海侠正在给学生们上课。融媒体中心记者 麦麦提摄
思政课看似枯燥乏味,但侯海侠将多年的所学所思充分运用在思政课堂中,先后通过以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辩论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将时事热点评论引入课堂,既有感染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又让课堂活力迸发。一个个生动故事阐明深刻道理,一次次热烈讨论解开学生心中疑惑,形式多样、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令学生动心、动脑、动手,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哈密市第一中学高三(1)班学生祖帕尔·达吾列提说:“侯老师上课比较生动,她会把好多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融入到课堂,让我们觉得,原来生活中的好多知识点在我们身边,就会觉得生活也是处处充满着知识的。在平时我们下课之后,侯老师也是对我们非常的关心,因为我们住校生,平时吃的水果比较少,她就带水果给我们吃,侯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们非常的感动。”
课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们听得认真,学得起劲,课下侯海侠老师抽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困难诉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温柔可亲的形象也让侯海侠成为许多学生心中的“大妈妈”,而她所做的点点滴滴也成了学生脑海里最感动的时刻。
课后,侯海侠跟学生们聊天、交流。融媒体中心记者 麦麦提摄
侯海侠今年45岁,她三次援疆,在哈密的教育事业中默默奉献了近7年。2012年,她作为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河南援疆实验班项目的一员,在红星高级中学开展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2020年,她再次踏上哈密这片热土,援助哈密市第一中学,三年的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带着对哈密人民的思念,2023年2月,侯海侠作为河南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第三次申请援疆,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
侯海侠说:“第一次援疆的时候,我们就想着看看新疆的美丽,大美新疆,来到新疆之后,看到孩子们需要我,并且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我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这里实现了我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次援疆时,学校要求报名,我就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再次援疆,再次来到一中,为一中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认为一中的未来可期。”
侯海侠不但是一名优秀的政治老师,也是该校政治学科的学科组长,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有效助力学校年轻思政教师的成长。她的徒弟娜迪热·尤努斯告诉记者,侯海侠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与老师们一起研究高考题,经常去听年轻教师的课,指出他们教学中的问题。在侯海侠的带领下,政治组完成了哈密市课题《哈密市一中培育“五个认同”的路径研究》结题工作,编撰完成了《学科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哈密市一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培育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
侯海侠跟徒弟娜迪热·尤努斯进行交流。融媒体中心记者 麦麦提摄
哈密市第一中学高二(2)班班主任、思政教师娜迪热·尤努斯说:“侯老师作为援疆老师到我们哈密市第一中学之后,对我们每一位思政老师的帮助都特别大,尤其是我,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四年了,在这三年期间,侯老师都是作为我工作上的师傅,对我各个方面都是倾囊相助,从校级的各类赛课开始,一直到市级到自治区级的赛课当中,我都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优异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侯老师对我的帮助。”
与此同时,侯海侠作为哈密市思政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在她多方努力和精心设计下,完成了对思政名师工作室的改建工作,使工作室变成了成员们温馨的小家,同时还打造了读书沙龙、思政金课和思政宣讲团等工作室品牌,并组织思政学员参观哈密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了各种实践活动。
为了给工作室的发展和成员的快速成长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在侯海侠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申请了自治区的课题《“项目式学习”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和河南援疆课题《学科核心素养下哈密市高中思想政治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并顺利结项。今年,她们工作室又申请了自治区校本课题并已顺利立项。
侯海侠跟工作室的老师们讨论交流。融媒体中心记者 麦麦提摄
教书十九年间,侯海侠兢兢业业,秉持初心,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期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还在第十批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中记三等功,今年她又荣获“哈密市优秀思政教师”。面对荣誉,侯海侠表示,将继续深耕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侯海侠说:“除了教书育人外,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我还要在思政组培养一个学科组长,使我们学校的思政教师得到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新时代一个思政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树立强国有我的使命,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疆哈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