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元月惜别哈密,一千多个日夜一晃而过。在这个离家2600公里的小城,留下了无数动情的瞬间与数不清的记忆。火红的大枣,晶莹剔透的葡萄,千姿百态的奇石……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与哈密台同仁当年呕心沥血、辗转千万里拍摄的《红色足迹》,这部有“哈密第一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之称的巨制,不仅创造了哈密广播电视事业的多项历史,还为哈密乃至新疆的党史、军史、革命建设史抢救发掘到不少行将湮灭的珍贵资料,我的三年援疆路也因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拍摄《红色足迹》。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收官年 邂逅“哈密红”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我和数百名援友三年援疆的收官之年。 那年年初,我与分管的社教部同仁商议,要拍摄一部有影响力传播力的精品力作,向共和国70周年献礼。时任社教部制片人田玉提议,立足哈密的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存,拍摄一部纪实性电视系列专题片《红色足迹》,暂定6-8集,每集15-20分钟。 这一选题先是作为自治区广播影视创作基金项目申报,哈密市委宣传部对这个方案特别重视,把它作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之作而列入重点项目支持计划,给经费,协调人手,要求把这部片子拍成哈密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经典,拍摄周期5个月。 10集200分钟的文献专题片,在哈密台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大制作。作为总牵头和制片人,我责无旁贷带领大家风风火火投入拍摄工作中。大家加紧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加深对哈密红色革命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领会。 “红色足迹”摄制组。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过完“五一”,拍摄工作正式启动。完善方案,组建队伍,请外援,查资料,来自不同背景、个性各异的十几个同志组成的临时团队,风风火火开启了这场漫长曲折的红色拍摄之旅。 电视是个多工种联合作战的媒体,十多名团队成员有本台的,也有从宣传部、外台借调的,年轻人多,热情高涨,但普遍缺乏拍摄制作大型纪录片的经验。我前两年虽说带队拍摄过几部水准还不错的专题片、纪录片,但从业以来毕竟以广播新闻为主,对电视只能说是半个内行,所以心里也很忐忑。经过多方联系争取,邀请河南广电系统知名撰稿人、原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齐露莹做文稿统筹,河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资深导演、《天山忠魂》总导演王建华协助执导,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和摄制组成员的信心。 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 尽管哈密台协调各方力量,组建了史上最强的拍摄团队,然而进入实战才发现,至少六集的采访对象都涉及到哈密甚至新疆之外。好在有各方领导的支持,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摄制组都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西到克拉玛依、独山子,东到西安、北京,大家栉风沐雨、风雨兼程,开始了一场跨越千万里的追寻采访之旅。 第一集《东疆星火》展现的是1937年第一批从延安到哈密的6位早期共产党员的英勇事迹,其中祁天民与哈密关系最密切。祁天民是清华大学高材生,原来学的考古,年纪轻轻就取得多项重大考古发现。他从延安到新疆后,受盛世才的排挤,到组建哈密第一个教育局并任局长,不到一年就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要讲好这个故事,仅靠哈密几个研究党史的本地学者显然不够,经过多方搜索与寻访,终于得知祁天民唯一的儿子祁鲁梁,20多年前从北京中石油一家研究所退休,其他都一无所知。但这个采访对象对第一集太重要了,我们发动多方关系,打了数十个电话,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辗转采访到了这个英雄的后代。80多岁的老人已经有点老年痴呆,经记者反复引导采访,能用的录像也就4、5分钟,但对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拍摄《红色足迹》采访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航校荣光》讲的是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历史,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是个“重量级”采访对象。他在哈密学习四年飞行,但现在身份特殊,联系采访难度大。我们费尽周折通过八航校校友会联系到他,他现在所在的中国航空航天部是个涉密单位,靠正常的渠道很难走得通,我们只能打亲情牌,第二故乡牌。我们通过正常渠道向他所在单位发采访函,又通过校友会不停传达记者在北京等待采访的信息。我们的记者一边在北京做其他采访,一边反复联系等待。等到第四天,记者们都要绝望了,返程票都订好了,杨利伟的电话来了,接到他接受采访电话的那一刻,大家都快泪飞化作倾盆雨了! 抗日名将杨虎城的小女儿杨拯陆,因勘探石油22岁牺牲在哈密的戈壁滩上。目前她只有一个姐姐在西安,但现在住哪儿,人是否在世都不知道。没办法,我们直接杀到西安杨虎城纪念馆,通过纪念馆辗转联系上了她唯一在世的姐姐。先是她姐姐的女儿接待我们,但实在谈不出多少对那位牺牲多年、从未谋面的小姨的印象,而她的妈妈、杨拯陆的姐姐杨拯英近年患了癌症,我们去西安的前一天刚从医院出院,本来身体状况无法接受采访,我们又打出亲情牌,尽量用姐妹深情打动老人家。最终,老人在病榻之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老人的女儿说,这是老人家最近两年第一次接受采访。 一次次千回百转的寻找联络,一次次百折不挠的艰难采访,都在我们的坚持下,一个个攻克了难关,获得了诸多堪称绝版的宝贵素材,不仅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也为哈密的党史、军史和革命建设史留下了一些弥足珍贵的影像素材。 新时期 讲好红色故事 作为一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重量级作品,《红色足迹》是哈密市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让这个载体更丰富、更立体,更具可视性,向广大受众讲好中国故事、哈密故事,是我们摄制组全体成员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拍摄《红色足迹》。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精心谋篇布局,讲好红色故事。《红色足迹》总共十集,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大都年代久远,尤其是前四集,讲述的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资料严重缺乏,亲历者几乎都已作古,甚至文字、图像资料都很少,采访、拍摄起来特别困难。第一集《东疆星火》,我们经过千万里的追寻,采访到了祁天民的儿子祁鲁梁,故事性、史料价值一下就出来了。第二集《星峡风云》,故事同样非常难讲,星星峡是进疆第一咽喉重镇,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沿河西走廊千里征战的终点,进疆继续投身抗日洪流的起点,意义与重要性没得说。但星星峡目前实际居住人口不到百人,西路军当年在那儿也就休整两三天,目前与西路军有关的只有一个雕塑。哈密市郊尽管建有西路军进疆纪念园,但我们去联系采访时,正赶上重新整修,也提供不了太多帮助。这么简单的资料,怎样才能拍摄成20分钟的纪录片?经过反复探访求索,我们找到了上一年度西路军后代重走西征路的部分视频,又找到两名在哈密的西路军后人,讲了不少他们父辈当年亲历的故事,这一集的内容才算丰满,有血有肉了。 《红色足迹》封面图。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整合资源,外引内联,确保节目品质。《红色足迹》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高的定位,在哈密广播电视史上是空前的,拍摄周期又这么短,单靠十几人的团队不太可能完成这么复杂繁重的任务。河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资深导演王建华、周翔的加盟指导,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他们前些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天山忠魂》的部分素材资料,也提供我们使用。后期包装上,经河南电视台老师的牵线搭桥,找了一家较有实力的公司制作了高品质的片头、片花、角标,并为片子调色、配乐等全方位包装。正是这样一个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水平较高的团队,才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为片子增光添彩,保证了它的整体质量和水准。 新媒体助力,增强影响力与传播力。新媒体公众号“哈密广播电视台”,十集与电视同步播出,图文并茂地推介转发,拓宽了传播渠道,十集点击量累计达到数万人次,单集最高点击量上万,开创了哈密广播电视台微信推送、阅读的纪录。新疆艺术学院孙小青、国盾教授带数十名实习团队,开设国宝特攻队小栏目,把各集内容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并在文末链接引流,也取得较好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