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谦和,这是记者对赵彦杰的第一感觉。随着采访的展开,坚毅这个字眼也涌入记者的脑海。
认识和接触过他的河南援疆干部人才还有一个评价:看到彦杰,就像看到一个久别重逢的兄弟一样,亲切、稳重,是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好管家”。
“好管家”的比喻源自他的援疆工作职务: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前指)办公室主任、哈密市委副秘书长。
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前指办公室是前指党委的“坚强哨所”和“坚固后院”,承担着前方指挥部日常运转和各项协调工作,前指重要工作的推动落实也由前指办公室执行,更不用说还要承担繁重的后勤服务。
也正因为如此,赵彦杰比绝大多数第十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早进疆。2019年12月是哈密最为寒冷的时节。赵彦杰这时候就来到了这里,为后续人马进疆做准备。刚一进疆,尽管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但他毅然投入紧张的工作。白天对接地方各个受援单位了解情况建立联络,夜晚整理工作计划和对接成果,忙到凌晨三四点钟更是家常便饭。
在最短的时间里,前指办公室理顺了与当地有关单位的工作关系,建立健全了13项工作生活管理制度,为后期的工作运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援疆大部队到达哈密援疆公寓,走进生活物品配备齐全的宿舍时,当吃上干净可口营养丰富的饭菜时,大家纷纷表示:太温暖了,像还在家里一样。
赵彦杰指点年轻同事写作公文。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志娟摄
把办公室工作纳入援疆工作大局来考虑,始终是赵彦杰坚持的工作原则。他把办公室工作作为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第一环节,坚持先学一步、吃透把准,紧紧围绕援疆重点工作,精心组织、推动落实。
与此对应的是,他把精准服务作为前指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目标。为此,他要求办公室要及时准确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定期向前指领导报告,为前指党委当好参谋助手;进一步细化规范公文处理流程,科学提出拟办意见,认真落实领导批示,提高公文办理效率;高质量起草前指重要文件材料,多个材料受到上级领导批示,《河南援疆工作简报》《河南援疆工作信息》多篇内容被国家发改委和自治区援疆办采用、推广;服务前指领导抓紧抓好河南援疆产业园、兵地融合示范园、豫疆历史文化交流等项目的推进工作;制订落实月报告、月通报、月调度制度,确保河南援疆工作“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值得一提的是,赵彦杰参与落实2020年春节期间为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捐助购买防疫物资的工作,协调河南省委办公厅为哈密市委捐赠1万只口罩,有效缓解了当地防疫压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为做好2021年6月河南省党政代表团来哈考察的接待工作,他带领前指办公室同志加班加点制订对接工作方案、优化考察路线,熬了十几个通宵,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
赵彦杰和同事在援疆公寓里巡检消防设施。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志娟摄
赵彦杰的心中时刻牵挂着每一个援疆干部人才的冷暖。他深知,离家2500多公里,后勤服务事关每一个援疆同志。为了让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吃好住好安心工作,他一直秉持用心用力、温暖服务的理念,从精细化服务入手,努力让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都有归属感、家庭感。在这些方面,赵彦杰可谓是操碎了心:
前指办公室与驻地哈密市委党校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协调投入150万元共建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塑胶跑道、停车棚等,提高党校绿化亮化水平,丰富提高了援疆干部人才、党校教师学员的文体生活。
前指办公室梳理细化10项制度,从食材购买到清洗烹饪、从碗筷洗刷消毒摆放、从人员管理到监督检查、从配备热水器洗手液到不断优化食谱菜单,一整套管理流程高效运作、行之有效。
他和前指办公室的同志们一道,在援疆公寓一楼大厅和二楼走廊设置图书角,摆放休闲桌椅、血压计、身高体重计等,让大家在楼内就可以休闲学习。他还积极协调河南省体育局捐助价值近20万元健身器材让大家健身,增设了棋牌室、台球室,让援疆干部人才有更多的休闲健身选项。
赵彦杰在援疆公寓检查库存食材的安全。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志娟摄
用心用情援疆是赵彦杰念兹在兹的事情。他积极协调后方单位助力哈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督促构建农产品销售网络。他坚持每个月到天山乡结亲户和脱贫户家中实地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与他们同吃同住,实实在在成为结亲户家中的一员。
赵彦杰与结亲户一起制作美食。(由受访者本人提供图片)
不知不觉中,白发爬上了赵彦杰的双鬓和头顶,血丝时常充满他的双眼。这种变化,是他辛勤付出的又一写照。当看到工作运转流畅、援疆餐厅窗明几净,他释然了,心中的喜悦化作两个字:值了。
但在家庭面前,赵彦杰从不敢用这两个字,反倒更多的是“亏欠”。进疆第二天,正好是第二个孩子出生百天,他无法陪孩子过这一天。近三年间,他很少回家探亲,“老人孩子都顾不上”。作为河南省委办公厅的一名干部,作为援疆前指的办公室主任,他只能把困难压在心底,用信仰和付出践行国家战略,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值了”,这是采访结束时赵彦杰轻轻说出的两个字。这时候的他,表情略显凝重,让人再次联想到“坚毅”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