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占了近全国的八分之一,随时欢迎您来哈密考察,如果选择在哈密投资兴业,您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拥抱更加广阔的市场。”还没走进办公室,就听见杨勇明朗的声音,他正在积极向后方企业家推介哈密。
杨勇和哈密有着极深的情愫。因工作关系他曾来哈密考察过工业企业和煤炭产业,当时就被哈密资源的丰富深深震撼了。2019年年底,河南省第十批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启动之后,他毫不犹疑地报了名,如愿以偿来到了哈密。
2020年,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延迟了第十批援疆干部进疆时间,但杨勇不等不靠,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未进疆、心已进疆、情先进疆,各类援助物资先进疆。大年初四,他克服交通、食宿等困难,自行驾车前往河南省新乡长垣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积极为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调拨口罩8万只、N95口罩1万只、隔离衣6000件,极大地缓解了防疫物资极度短缺的状况。
工作中的杨勇。
杨勇在援疆前任河南省工信厅材料工业处副处长,进疆后任哈密市工信局副局长,负责分管产业政策法规科、产业援疆,协管规划投资科。来到哈密后,为摸清哈密工业企业和产业发展状况,他克服身体、气候、时差等种种不适,深入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及中小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很快就掌握了哈密市工业和产业实情,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推进豫哈产业合作有所作为的信念。
他注意到河南和哈密产业具有一定互补性,河南是传统产业结构偏重的工业大省,但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要素约束等问题十分突出,而哈密市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大量的工业用地,且用电成本低、环境容量充足。以河南为“飞出地”,以哈密为“飞入地”,推动河南产业集聚区与哈密产业园区整体合作,优势互补,以“飞地经济”模式共建一批产业园区,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同构,促进产业、企业合作共赢,以“产业援疆”带动“富民兴疆”。
清楚掌握这一情况后,杨勇就暗自下定决心,自觉学习、传承胡杨精神、兵团精神,搭建好豫哈两地企业的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援疆干部任实职、干实事、担实责,决不能辜负豫哈两地工信部门领导的信任,既然来援疆就一定要做出成绩!”他对豫哈两地产业合作充满信心。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杨勇紧盯河南省焦化、煤化工、铸造、铝加工等重点企业,围绕哈密新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梳理河南目标企业200多家,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资源,通过电话、网络、微信等各种宣传推介方式与河南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传递新疆呈现出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好局面,哈密市现代能源与化工产业示范区和“三基地、三中心、三区”发展规划,宣传哈密良好的营商环境、投资软硬环境和优惠政策、产业发展等情况。
杨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积极推动河南省工信厅与哈密市签订《产业援疆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不懈推进产业援疆项目落地,借助多年从事工业行业管理积累的人脉资源,先后邀请了龙蟒佰利联、天瑞集团、中铝郑州有色研究院、嵩基集团、栾川钼业、河南龙城、中信重工、河南省石化协会等50余家单位赴哈密市对接产业援疆工作,接洽项目20多个。2020年5月8日,以哈密为主会场,以乌鲁木齐、郑州、洛阳为分会场的四地“云推介”线上招商活动,300家左右的企业负责人参会,现场“云签约”项目8个,撬动协议投资额36.28亿元。
杨勇为哈密市工矿及能源企业开展煤化工方面的培训。
作为援疆干部,杨勇充分发挥对口援疆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搭建起豫哈企业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同时,为激发哈密企业活力,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新型企业家队伍,杨勇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除引进河南企业来哈考察外,他还积极组织带队哈密企业到河南、浙江大学进行培训。先后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河南)产业转移对接等活动、在浙江大学举办的“2020年度河南省年轻一代企业家培训班”,在四川宜宾中国白酒学院举办了“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修班”和在洛阳市举办了“哈密市民爆物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班”。
通过赴内地和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开阔了哈密企业家视野,拓展了行业人脉资源,变“输血”为“造血”,为振兴哈密工业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年的援疆工作已接近尾声,杨勇还在不遗余力地奔跑在产业援疆的道路上。谈及家人,杨勇些许哽咽,援疆期间,父母生病住院、孩子小学入学都是妻子一人承担,这让他对家人充满了愧疚。
“援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历练的机会,援疆工作让我荡涤了浮躁之气,磨练了意志品格,我相信哈密一定会成为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杨勇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