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玮身上有一种诗人气质,提到自己的援疆工作,眼神中充溢着热情,说起哈密的生活和工作,他的语言中也流露着诗情画意。
2020年初,作为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贺玮从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来到哈密市生态环境局,被任命为副局长,分管生态科和环境监测站,还配合局长分管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核与辐射污染防治等工作。
初到哈密,贺玮被这里的自然美景吸引,同时也为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而担忧。他深知,哈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身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他只想竭尽全力,为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点事。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是哈密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贺玮刚来哈密不到2个月,了解到哈密当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87.1%,即超标天数不能超过47天,但当时已超标40天,还有半年,务必得控制在7天左右。
乍看,这看似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贺玮决心去挑战。为此,他深入调研分析,与受援单位同事讨论、了解哈密市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根据了解的情况,他又在下班时间独自到城区各工地、裸露地面及周边荒地、垃圾焚烧点等地方调研……在此基础上,他充分借鉴河南大气污染防治的做法,结合哈密人力、物力、财力及自然条件等实际,制定并出台了哈密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措施,以划定不同区域,分类精准施策。通过他不懈努力和各级各部门的配合协作,2020年下半年,哈密市仅超标了5天,实现了预期目标。
贺玮与哈密市生态环境局的同事在深夜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此外,通过贺玮的努力,他分管的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也取得佳绩,污水治理率在全疆位居前列,国家生态环境部为此点名哈密,要求上报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经验和做法。
科学治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也是哈密市生态环境工作的薄弱环节。贺玮认为,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弥补人工作的不足。
在贺玮的带动下,哈密市生态环境局不断提高科技在污染治理中的运用,比如运用大气环境监测走航车对重点区域走航,精准施策;创新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研判分析和预报,并结合哈密风沙频繁的特点,同气象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科研攻关,找准春季沙尘天气与环境空气质量关系;在技术引进及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哈密市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环境污染治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大家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很重要,生态环境好了,外面的人才来了就愿意扎根,哈密就会越来越好。”贺玮说。
贺玮在排查石城子水库及上游水污染情况时的工作照。(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搭建好豫哈生态环境保护沟通桥梁,是援疆工作的重点。2021年9月,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派人来哈调研对口援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贺玮的积极协调下,豫哈双方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
一是助力顶层设计。河南省环科院、地矿局环境二院等单位为哈密市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等重点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高水平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是助力技术帮扶。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派出援哈工作组11人,深入现场交流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将哈密监测站作为每周业务培训对象,协助哈密开展扬尘污染分析、建立应急监测制度、监测质量管理等工作;河南省环境监控中心将哈密市污染源监控数据联网上传河南省监控平台,协助分析、研判、汇总问题并及时反馈 ,利用平台组织专家专题授课,开展技术交流。
三是开展工作帮扶。开封市生态环境局同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完成第一轮现场对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部门协助巴里坤县生态县创建工作以及伊吾县 “两山”基地,交流督察经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污染防治做法等。
贺玮帮助牧民喂养牲畜。(由受访人本人提供)
时间如白驹过隙。离开河南时,贺玮的孩子不满3岁,是家人的全力支持让他毫无顾虑地来到哈密。现在,对于哈密的一切,无论是荒漠戈壁、绿洲草原,还是天山冰川,贺玮觉得越来越亲切。两年多的朝夕相处,他与各族同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与少数民族群众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加深了感情。他说起了在巴里坤县牧区,哈萨克族牧民请他吃羊肉、喝奶茶的故事,也说起了一次和同事深入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工作,在那里因为人迹罕至,手机没有信号,他们就以戈壁为席,在炙热的阳光下,享受着西瓜和馕搭配的简单美味,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别样温馨。
贺玮动情地说:“我还要继续努力,给这三年援疆经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只希望若干年后,有几个同事,在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时,能想起曾经有位叫贺玮的援疆干部,为保护哈密生态环境做了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