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放疗物理师巴云涛作为河南省第十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中光荣的一员,来到千里之外的祖国西陲,担任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一年来,他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上,从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室建设等各方面开展重点帮扶,使精准放疗在哈密大地上落了地生了根。
精准放疗治肿瘤
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三驾马车,放疗,尤其是精准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每位肿瘤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治疗和精准放疗,始终是巴云涛主任努力追求的目标。
来到放疗科后,巴云涛主任结合放疗科实际,积极开展推广了CT-MR融合下直肠癌术前大分割放疗技术;头颅CT-MR融合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和保护海马全脑放射治疗技术;基于4D-CT技术的肺癌靶区勾画应用;不同类型肝癌的精准放疗技术;基于5G技术的云放疗等新业务、新技术。这些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哈密的空白,也让哈密肿瘤患者切实感受到医疗援疆带来的实惠。
2021年初,患者马先生因直肠恶性肿瘤,进行了手术、放疗、化疗等一系列治疗。2022年8月,马先生因腹痛前来放疗科就诊,完善检查后,确诊为肺上寡转移、肺继发性恶性肿瘤。马先生害怕手术的痛苦,也不想经历反反复复几十次的放疗、化疗。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诉求,巴云涛主任决定为患者实施具有定位精确、靶区等效生物剂量高、具有潜在根治性、副作用小等优点的4D-CT技术引导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SBRT)。与传统放疗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可以明确定位肿瘤治疗过程中运动轨迹,高剂量放疗使局部肿瘤潜在根治性,同时明显减轻肺部及周围其它正常组织损伤,节省患者治疗费用及治疗时间。
通过医师、物理师和技师的共同评估及验证,确保靶区放射剂量达到局部根治的要求,各正常器官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后,巴云涛主任为患者实施了4D-CT技术引导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SBRT)。一周5次的放疗的效果比既往花费两个月放疗还要好,疗程大大缩短,获得更好疗效同时,降低了治疗费用。治疗完成后,马先生十分满意。
为了让哈密复杂疑难肿瘤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精准的放射治疗,2021年底,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及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的重视与支持下,尤其是张鹏院长和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葛红主任多方努力下,巴云涛积极协调落实5G远程放疗诊治系统成功上线。借助此系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可随时实现上级医院对本院疑难病例实时指导,跨区域、跨医院的放射治疗远程协作。包括靶区勾画,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评估与实施,治疗设备的质控等。这使得哈密的肿瘤患者,不用再受奔波之苦,在本地就能共享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在肿瘤治疗方面的顶尖资源。
授人以渔培养人才
巴云涛主任不仅为放疗科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同时还聚焦人才培养。放疗科作为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重点科室,同时也承担了哈密市大部分肿瘤患者的诊疗。因此打造一支精准放疗专业队伍是此次援疆之行的重中之重。开展援助工作之初,巴云涛便与同科医生结成师徒对子,开展“传帮带”“师带徒”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巴云涛从精准放疗的每一个环节着手,包括疾病的综合诊疗规范、模拟定位、靶区勾画、放疗计划设计与评估、精准放疗计划的实施等方面严格把关,既保证了精准放疗技术的落实,又能使年轻医务人员尽快成长,打造一支坚实的、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巴云涛主任定期开展讲座,给大家讲解放疗专业知识,使大家对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放疗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关乎到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你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谨慎。”巴云涛常常这样教导科室的医生。
心系患者谱大爱
对待每位患者,巴云涛主任都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共同会诊,根据患者的诊断分期、病理类型、基因检测结果以及患者体质和耐受性等多方面,选择科学、规范、精准、个体化的精准放射治疗方案,力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位少数民族女患者不幸患上阴道癌,因思想传统,患病部位隐私,巴云涛主任询问病情时,她觉得难以启齿,也不会用普通话表达,支吾半天说不出话。为了方便沟通,巴云涛主任特意找来了同族的工作人员为患者做思想工作,才使患者打开心结。完善检查,多学科会诊后,巴云涛主任与其他专家一致认为如果开展手术,会阴部的切除范围较大,整个阴道甚至肛门都将受到影响,如此大面积的创伤将会对患者以后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为了能有效治疗的同时保留器官功能,提升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巴云涛主任建议患者进行同期放化疗。患者得知这个情况后对治疗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绝望的念想。为了让患者重拾信心,巴云涛主任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交流,细致地讲解放疗的原理,劝导患者要相信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鼓励患者坚持与病魔作斗争,最终,患者接受了治疗。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放化疗后,患者的肿瘤逐渐消失。当患者来复查得知病灶已经消失时,她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患者感激地对巴云涛主任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过这么轻松的感觉了,太感谢你啦!”看到患者脸上原本淡漠绝望的表情变成了满意的笑容,巴云涛主任和科室全体人员也非常欣慰。巴云涛说:“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尽管患者文化水平低,但她内心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感受到对白衣天使们的信任,感受到医疗援疆给她带来的生命奇迹。”
一位85岁高龄的口腔癌患者,术后6个月病情再次复发并颈部淋巴结多发转移,且局部皮肤侵犯随时可能破溃。因年龄过大,再次手术可能危及生命,而且会造成颜面部大面积创伤损毁容貌,甚至会破坏局部组织器官功能,影响咀嚼、吞咽、语言等。了解了病情和手术的困难时,老两口悲观又绝望,甚至有了放弃治疗的想法。
巴云涛主任接诊后,仔细评估完病情,认真坚定地对患者说:“这个病目前通过精准放疗还有治愈的机会,你已经经历了这么多,你要相信我们,更要相信你自己。”患者被巴云涛主任的专业素养和仁心态度打动了,决定鼓起勇气再试一试。随后,巴云涛主任为患者选择了最优的IGRT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的模体制作、精准的靶区勾画和放疗计划设计。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情况,为了减少花销,巴云涛主任和物理师张明昌利用病理科废弃的石蜡,精心制作了适合老人下颌和颈部连接处形状的模体。这个凝结了全科医护人员仁心和爱意的专属自制模体不仅为患者节省了2000多元,还改善了靶区剂量分布效果,提升了放疗效果。精心治疗一个多月后,老人的肿瘤完全消失。
出院时,患者眼含热泪告诉医护人员:“我真的没有想到,我还能恢复得这么好。”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声声真诚的感谢,离不开巴云涛主任精湛医技和仁心大爱。他的医技和大爱使一位位患者在绝望中重拾信心和希望、重获健康,使生命得到了高质量的延续。这正是巴云涛的所想所盼,也是他远离家乡、远离家人来援疆的最好回报。
为更好地宣传党的医疗惠民政策,维护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援疆期间,巴云涛积极参加下乡义诊等活动。一次次的义诊,不仅为基层的各族群众提供了免费优质的医疗服务,营造了各民族和谐包容的氛围,更把党的各项医疗惠民政策、疾病预防知识送入千家万户中,这是巴云涛主任牺牲休息时间为各族群众带去的温暖与关怀,是医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千里援疆,巴云涛主任家里有80多岁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也时常牵挂着家人。援疆期间,2021年11月,8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不慎在家中摔倒导致腰椎骨折,压迫神经,平日身体就不好的母亲,需要做个大手术,手术风险高,手术之后,持续高烧10余天。期间手术医生多次跟他沟通老母亲严重的病情,巴云涛主任得知消息,心急如焚,非常担心病情恶化,但又无能为力。爱人和家人承担起了本属于自己的重担,不仅要照顾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还要照料两个年幼的孩子,这让巴云涛主任愧疚不已。“我作为儿子,作为丈夫,却不能及时为家人遮风挡雨,而且母亲高龄,手术风险较大,还好最后转危为安,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有些后怕。”
一年半的援疆时光转瞬即逝,对巴云涛来说,援疆是一种情怀,一种历练。“既然来了,那就要把它走成人生旅途中精彩的一程,哈密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和生命,成为我今生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我会珍惜接下来的援疆时光,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保障哈密各族群众的健康,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