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从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坚守着这个初心,做好了奋斗在医疗战线的准备。这么多年,他一直以“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服务理念在临床一线默默付出,怀着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工作,得到了科室及院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医院的青年医师标兵。当接到上级通知需要急诊医疗人员去新疆支援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主动参加援疆任务,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为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急诊急救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成为巴里坤草原上的急救先锋。他就是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延增。
立足实际不断提升救治力和综合服务力水平
2021年9月,来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后,王延增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后制订了“一条主线”和“三个举措”。“一条主线”即不断提升救治力和综合服务力水平。开展的第一个举措是:人的培训。医学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急诊科面临的疾病种类繁杂,很多疾病发病初始往往很隐匿,急诊人最需要的素质就是“见微知著”,不放过任何可疑线索,综合分析评估病情“随机应变”,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唯有学习,多听,多学,多实践,多总结。一方面充分利用早晨交班后大多数同事都在的有利时机,以指南为蓝本,以病例为依托,以实践需要为指引,以提升救治力为目的开展晨间学习。以“成人呼吸心跳骤停流程图”开始正式启动晨间学习计划,并作为学习制度长期贯彻执行,通过晨间学习交流不仅理顺了很多流程,也提高了很多急救技能,同时也加强了科室成员的沟通、增进了团结。大家积极性很高,很多同事虽然当天不上班,为了参加晨间学习也早早的来到科室,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气氛活跃,效果显著。开展的第二个举措是: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能。急诊科目前以及即将投入运行的急诊重症监护室设备众多,但大多闲置,未能发挥真正作用。结合急诊当前工作情况,开展了微量泵、输液泵、可视喉镜、三腔二囊管、转运呼吸机等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治疗更精准、更快捷。开展的第三个举措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提升可持续发展力的基石,拿演练制度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深知要把理论学习真正灵活应用在病人身上还有一段路要走,本着“打通最后一个环节,走好最后一公里”的理念,专门举行“心梗模块专场演练”,全流程操作,全要素参与。演练从接诊一中年男性胸痛患者开始,紧急开通绿色通道,吸氧、监护、床旁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溶栓前谈话、肝素化治疗、溶栓、除颤、徒手心肺复苏术等一系列情景设置,实现心梗溶栓真正的模拟再现。通过全流程、全要素的演练,科室人员熟悉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及规范化救治流程,更打通了整个救治链,达到了系统化集成训练的目的,有力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救治力。“以练促建”,目前已组织开展多次不同模块的系统化集成训练,不断锤炼队伍,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传统文化精粹微课堂助力科室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之一,更是每一个援疆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王延增在受援科室常态化开展业务学习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科室的文化建设,他把传统文化精粹微课堂作为科室文化建设的一项举措,旨在通过大家的共同学习更多更深地理解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以致用。首场传统文化精粹微课堂于4月8日在受援科室正式开讲,微课堂从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的“格物致知”开始,“格”左边的“木”代表分析的“析”,右边的“各”代表各个具体的,“物”代表万事万物,“格物”就是具体的分析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真“知”,只有真“知”才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用更多的“格物”所“知”服务于人民所需。王延增说:“急诊病人病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很多人是发病前期没有征兆,因症状不典型而延误就诊时间,还有很多人一发病病情就已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结合急诊诊疗的工作特点,为了保障患者更安全,我们要充分发挥“格物”的精神,从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完善的辅助检查等方面深入“格物”,从而为我们得出真“知”打下基础,更为后续的正规治疗创造条件。整个过程处处体现“格”的精神内涵。通过这种解读方式,大家感觉很接地气,也很容易理解,更深深地体会“格物”的重要。
积极参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
在积极加强科室人员培训和制度建设的同时,王延增也注重团结当地同事积极开展各项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经过努力,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已常态化开展,并于2022年5月带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成功救治一名急性高危心肌梗死患者。5月13日上午9点20分左右,一位正在劳作的工人突然感胸部、背部疼痛难忍,并伴有呼吸困难、出汗,休息了近1个小时不见好转,工友就想到将其送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诊治。因工地到医院路途遥远,3个小时后才送到县医院急诊科,急查心电图结果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值班医生立即电话联系王延增医师会诊,并将心电图发给他看。王医生详细了解了病史和查看心电图后明确患者为“急性高危心肌梗死”,核实发病和来院时间后立即表示: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明确,需尽快告知患者家属病情猝死风险大,目前仍在溶栓时间窗内,排除禁忌症后如果家属同意溶栓,需尽早溶栓。随后值班医师与家属谈话,王延增也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援疆队员宿舍离医院平时步行需要20分钟左右,因近期王医生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无法快速行走,如果步行的话,路上花费时间要比平时多,“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想到这里,他当即决定自费打的快速赶往医院。赶到医院后立即查看患者并指挥两个值班护士“一人去借溶栓药,另一个人立即开通双通路输液,准备好抢救物品……”。抢救过程中患者心电监护提示频发室性早搏并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病情危重,随时有室颤风险。王延增沉着冷静,指挥护士用药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着溶栓药物的应用患者胸痛症状逐渐好转,情绪也从恐惧逐渐平静,溶栓1小时后患者自诉胸痛完全消失,应答自如,无其他不适。此时的患者及其工友心里充满感激,并对王医生连声道谢。看到病人转危为安,作为这个来自河南的援疆医生和当时值班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心里也满是欣喜,这是医者责任,也是医者骄傲!
应所需、尽所能举行“豫巴同心,共向未来”系列云培训
疫情期间两地人员往来不便,为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更好发挥纽带作用,王延增结合受援地的具体实际需要,联系其派出单位(开封市人民医院)和受援单位(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共同举办以“豫巴同心,共向未来”为主题的系列联谊云培训活动,旨在为两地搭建平台,促进双方交流交往,传播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切实服务于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巴里坤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云培训每月一次,每次请两位专家授课。在这种特殊的疫情形势下,虽相隔千里,但能通过这种线上培训学习的形式相互学术交流,得到了参会同事及领导的一致好评。
“远程会诊”促进同质化诊疗
在受援科室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传帮带的同时也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守初心,办实事”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就是牵线搭桥联系相关专业专家开展同质化远程会诊。王延增说:“远程会诊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便捷、高效的优势,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更好地下沉到基层,让群众在社区就能享受到规范、权威、同质化的诊疗服务。”4月12日,结合受援地患者的病情需要,他请到了来自全国知名科室(开封市人民医院皮肤科)的皮肤病专家为巴里坤县多名皮肤病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其中会诊中有一个5岁患儿,家属代诉患者周身反复红斑丘疹伴瘙痒4年余,出生后2月开始发病,1岁之前病情十分严重,曾就诊于巴里坤当地及新疆地区其他多家医院,诊断为“湿疹”、“皮炎”,给予多种药膏外涂,效果均不甚理想,皮疹反复,瘙痒明显,影响睡眠,并且伴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结合此次皮肤科专家会诊,考虑诊断“特应性皮炎”。专家告诉家属:该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家族史。儿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疹。经过专家给出的治疗意见及平时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该患儿皮疹逐渐消退,瘙痒症状逐渐消失,病情也很少反复。家属对远程会诊的专家及王主任牵头开展的这种别具风格的便民远程会诊形式连声称赞!
积极参与巡回义诊把党的温暖送到边疆群众身边
新疆地域辽阔,很多村民、牧民住的地方离县城比较远,来回看病长途跋涉很不容易。开展巡边义诊活动直接送医送药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也增进了民族团结。义诊过程中,王延增耐心听取当地居民所提问题,尽最大努力认真分析病情,提出了一个个切实可行的诊疗建议。同时他还不忘记叮嘱当地医生要随访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以便动态调整后续治疗,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下,告知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群众及医生的认可。王延增说他不远千里来到新疆,为的就是尽最大所能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把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边疆各族群众身边。
巴里坤县人民医院院长肖守蔼说:“王延增主任来到急诊科后通过他的传帮带作用使科室的综合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期间他带领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线下➕线上”培训学习,使大家学习氛围更浓厚,加强了科室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王主任认真负责、待人真诚的工作及生活态度得到了患者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
“援疆工作责任重大,唯有用心用情用力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担起责任,完成使命。一年多的援疆工作经历,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珍贵财富。”王延增感慨到。他还说他只是千千万万援疆工作者中的一员,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有各行各业的援疆人员横跨天山做两地交流的“使者”、民族团结的“桥梁”,犹如一座座彩虹桥凝聚在一起,为造福边疆人民,共圆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