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的意志是坚强的,胡杨的品格是高尚的,胡杨的生命是绚烂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这就是胡杨精神。”这是孙晶岩在《西望胡杨》中对胡杨精神的描述,更是对援疆干部品质的赞颂。邵磊,作为一名医疗战线上的开封援疆干部,在援疆的近三年时间里,扎根草原,服务人民,践行胡杨精神,努力为巴里坤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前不久,巴里坤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投入使用,使巴里坤县血透患者不出县就能进行治疗。今年5月,县人民医院内镜室正式运行,填补了巴里坤县胃肠镜检查的空白。这些新项目、新科室、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离不开援疆干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邵磊和同事们的努力,让“大病不出县”成为了可能。
2020年,长途跋涉两千多公里的邵磊刚到巴里坤时身体有些不适应。他说:“由于气候、饮食等原因,不太适应,每天晚上都流鼻血。”
在短暂的调整后,邵磊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工作中。来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医院现状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研。
邵磊说:“在第一时间争取掌握到第一手的资料,结合本地的实际和各位援疆专家的专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教学工作为手段,健全培训机制,通过带教手术、教学查房、专家门诊、课间讲座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对我们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养临床工作的新思路和手术实践的熟练性。”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邵磊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医院各种医疗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规范诊疗行为,完善应急预案,并借鉴行业先进管理经验,实施医疗质量全过程管理,对业务开展、专科建设、医疗安全管理等方面,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全面医疗质量管控,进一步提高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医疗水平。
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医政科主任沈春萍说:“今年,我们面临二甲医院的复审,邵院长主管这块工作,他从部署、计划、分工、监督、考核这一块,都做了相应的安排,把三甲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带给我们,我们收益很大。”
邵磊深知,提升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当地的医疗服务质量。他积极举办学术交流及业务培训,开展实践技能培训,并由援疆医疗队中业务精湛的医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教,将“输血”变“造血”,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邵磊充分发挥河南援助省市医院的医疗优势,启动“互联网+培训”模式,推动河南省医疗机构通过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开展临床教学、学术讲座、技术培训、网络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今年3月26日,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与开封市人民医院启动了为期一年的“豫巴同心、共向未来”云培训活动,每个月安排各学科专家进行讲课培训。
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曹志勇说:“巴里坤县人民医院首次开通了河南与巴里坤的远程培训,这是一个新的平台,对我们的业务都有所提升,尤其是病历上,我们达到了资源共享,让我们的沟通比较顺畅,希望这个平台能够继续长久的搭建起来。”
邵磊还定期带队到各乡镇、村(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为各族群众送医赠药,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配合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工作安排,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在援疆的两年多时间里,邵磊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这里,把对巴里坤人民的关爱之情融入到了工作的点点滴滴。
邵磊说:“既然选择了援疆,我就要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尽最大努力把这份工作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强化专家巡诊力度,对偏远的乡镇进行医疗巡诊,邀请医疗专家到巴里坤进行交流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为巴里坤县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