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的牛全玉,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医生,目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麻醉科工作,2021年 9月,我离开家人及故乡,来到了两千公里外的新疆哈密,踏进新疆建设兵团十三师红星医院的大门,开启了我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历程。
为了尽快开展援疆工作,在到达哈密的第二天,我就直接进入红星医院麻醉科,熟悉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当我了解到科室人员紧张的情况后,主动要求参加科室的二线值班。在简单了解医院的手术种类及科室业务开展情况后,首先对《困难气道治理指南(2021)》进行了解读,加强大家对困难气道治理流程的理解。同时将经支气管镜清醒经鼻气管插管术进行示范,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使大家尽快掌握该技术,提高大家对困难气道的处置能力。
同时,我积极与科主任沟通了解科室的人员结构及技术水平,找出科室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及科室的发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的理论水平及麻醉技术水平等各种操作技能。积极参加院内的多学科会诊,在科室通过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年轻的麻醉医生进行技术指导,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法,提高年轻医生的技术水平,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随着老年及急诊患者增多,以及患者对舒适化的需求,我积极促进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加强有创动脉压监测技术及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培训,使年轻医生尽快掌握技术,加强急危重患者术中的监测能力,提高急危重患者的安全性。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与疼痛科合作,完成了哈密首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解除了病痛,终结了患者多年只能进流质饮食的历史,使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呼吸科合作,开展了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满足了患者对舒适医疗的需求,消除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不适,增加了支气管检查的人次,促进了支气管镜技术在呼吸科的广泛应用。
援疆期间,我记得一天凌晨,一阵急促的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有一个从急诊科直接进入手术室的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手术,在我赶到手术室后,发现患者已多次大量呕血,随即快速建立生命体征监测,发现患者心率快,血压低,在积极输血输液的同时,紧急建立了有创动脉压监测及中心静脉穿刺,由于患者呕血,极易发生误吸,果断采用快速顺序诱导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快速建立了呼吸通道,为尽快手术止血争取时间,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快速输血输液,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手术。
还有一个来自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是一位双侧声带麻痹的高龄患者,患者心肺功能很差,在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很低,由于足部被烫伤引起感染,需要紧急清创植皮,但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经过科室认真讨论,决定采用对心肺功能影响最小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完成。
我的援疆时间已经过半,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了科室的生活,在哈密的这段时间内,虽然遇到很多困难,可我已深深的爱上了新疆,期待在疆期间倾尽所能,贡献所有的智慧和力量,为新疆医疗技术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也会把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告诉身边的更多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认识新疆走进新疆,加入援疆的行列。
在工作之余,我有幸参观了红星军垦博物院及中国工农红军西征军纪念馆,使我真正体会到如今安定团结局面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了兵团人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伟大。
援疆生活累并快乐着,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