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过很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千里援疆,爱由心生。兵团第十三师有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承载着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新星市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寄托着新的梦想和希望。河南教育援疆人踏上这片热土时,就与兵团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诲人为师化春雨,甘作春泥更护花。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新冠肺炎疫情,260余名“中组部计划”、“万人计划”、“组团式人才”、“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志愿者”、“地市选派柔性支教”、“大学实习支教生”等各类计划援疆教师育负初心使命,依依惜别家乡亲人,克服气候差异,忘却生活困难,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东疆大地,挥洒青春汗水,培育万千桃李,与民族学生结下的师生情,与当地教师留下的互帮情,绘就出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最美的风景。这里有十三师首届最美教师团队河南省实验中学援疆团队、有多批次援疆的王海森、任国江,有勇担改革先锋的王涛、李矿校长等一批先进典型,河南“名校同步课堂”成为疫情期间的及时春雨,“上学找河南老师”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的美好情结。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强根基。火箭农场第一学校美丽的校园干净、整洁、漂亮,科创乐园里3D打印、编程机器人、手工车床等设备一应俱全,兵团团场学校的孩子能够与郑州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可以开展科普兴趣实验。在河南援疆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以来,师市“互联网+”数字校园应用中心、新星市第一中学初中教学楼、新星市高级中学综合楼、新星职业技术学院(筹)实训中心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十四五”期间,教育援疆项目达到12个,计划投资2.04亿元,还将建设新星职业技术学院(筹)综合楼、豫新实验幼儿园、14所学校校史馆和功能教室等设施,明显改善受援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城市里最漂亮的建筑、最好的体育场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学校,成为了豫疆团结友谊的真实见证。
课题引领建团队,名师带徒提素质。我问山北边远的红山农场学校的校长,现在学校最缺的是什么?他们说,最缺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学名师和成熟的教育制度。我们面向援疆教师和受援学校实施“十个一”工程,即一节观摩课、一次教研活动、一篇理论文章、一堂优质课、一项课题研究、一个教研团队、一本优秀教案、一个优秀课件、一期“手拉手”活动、一场师德报告。聚焦新课标、新课改和课堂教学,立项了200项河南教育援疆专项课题,共建200个优秀教学团队,实施“青蓝工程”师带徒,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培训,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依托河南优质教育资源,采取赴豫跟岗培训、名师送培进疆、开展星光大讲堂援疆名师讲座、举办中原名师发展论坛暨首届豫哈教育家培育峰会、组织参加中原名师高级研修班和首届中原基础教育高峰论坛等形势,培训当地教师5000余人次。构建起20名红星名师、100名红星骨干教师为引领的教师梯队攀升体系,建立32个“豫疆云”中原名师工作室,宣传推介两届“十三师新星市最美教师”,1个援疆团队和2名援疆教师入选。兵团优秀教学案例、论文大赛一等奖、优秀骨干教师等奖项相继落地,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初步形成。
智力输出提水平,组团援疆结硕果。“十三师的校长不再有行政级别,教师已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个人绩效差别达到2万元…….”。借鉴河南教育改革经验,师市开展了以校长职级制和师管校聘为牵引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相关改革经验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向全国推广。河南省实验中学“组团式”援建红星高中成绩斐然,普通高考一本上线率较2019年提升5.6个百分点,艺体特色领跑全疆。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智力托管新星市第一中学,助力成为东疆名校。河南10所优质高职院校对口援建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开启了“理念+规划+改革+人才+管理+技术+资金+文化”八位一体职业教育援疆新模式,学校首次承办了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兵团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技能大赛获奖层次和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筹建中的新星职业技术学院,已纳入兵团“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北京大学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训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援疆专家工作站相继落户十三师,搭建起了高水平教育科研平台。符合新时代兵团职责定位要求,具有十三师新星市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在东疆大地加快构建。
民族团结一家亲,深化“三交”筑纽带。我的维吾尔民族亲戚艾克拜尔家在黄田农场九连。每个月到亲戚家走访,他退休的父母知道我是河南援疆的,十分热情,又拿坚果、又给馕饼子,儿子艾克拜尔在河南援建的庙尔沟景区找到了一份维修工,每月能拿到3000元。这几年,豫哈两地之间交往频繁,河南先后有44多批次200余人来师市送教培训、专题讲座、开展合作交流。举办“文化润疆-豫哈少年行”夏令营活动,《了不起的少年》特别节目成为了永恒的记忆。职业技术学校维吾尔族学生夏依旦唱起豫剧穆桂英,受到河南党政代表团的高度赞扬,成为文化润疆的符号象征。援疆教师“情暖边疆﹒我们的幸福生活”油画展描绘出了兵团人的甜蜜。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时,师市教育系统组织“防汛抗洪,驰援河南”爱心捐款26万元。民族团结教育扎实推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研究,组织编写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读物《雪莲牡丹一园香》,举办 “豫哈同心颂党恩”万人红色经典诵写讲大赛活动。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受到资助1293名哈密籍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心与心相连,梦与梦相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了各民族青少年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