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二次援疆,是组织上对我本人的信任与认可。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更爱这里可爱、淳朴的孩子们和可敬的老师们,和他们相处共事的日子里,让我找到了援疆支教的真正价值。”谈起二次援疆,阮三义老师动情地说。
来自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陈州高中的阮三义是河南第十批援疆支教教师,现就职于哈密地区伊吾县中学,负责高一班的物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与大多援疆支教教师不同的是,阮三义老师这次已经是第二次援疆支教了。
早在2014年,阮三义老师积极响应号召,自愿报名参加国家“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并作为河南省第八批援疆支教教师来到哈密开展为期三年的支教工作。然面,时隔三年,他依然再次选择援疆的重任,再次带着梦想与使命,来到让他日思夜想的哈密地区伊吾县中学,这里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他要实现他的二次援疆梦。
“我要把知识与希望再次送给边疆的孩子们,以我所学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与内地孩子们同等的教育资源,做出一名普通教师应有的贡献,使他们将来成为祖国边疆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我的‘援疆梦’。”阮三义地激动地对记者说。
伊吾县是哈密地区一个较为偏僻的边境小县,距哈密市187公里,因地处国境线,天山北麓东段,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气温差异较大,系新疆自治区五类高寒艰苦地区。跟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一样,干燥的气候所产生的静电现象让阮老师走到哪里都像是浑身自带电流,他不敢触摸门把手,甚至不敢与同事们握手,而且每天早上起床时都会莫名其妙地流鼻血。还好他在第一次援疆时已经领教过了这种地差反应,现在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对他来说,现在的伊吾中学环境更加优美了,学校还添置了两栋新的教学楼,这些变化让他很是欣慰,尤其是当他再次踏进熟悉的教室,走上三尺讲台,看着他边疆的学生们的时候,一种所肩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这里的教育(质量)与内地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一些,我要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给他们补回来。”阮三义老师对未来满怀信心。
对于有着执教二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阮三义老来说,高中的学科总结起来有三难,即文科的地理、理科的物理和公共课的英语。那么,作为一名理科的物理老师,阮三义在讲课时,借鉴第一次支教时的经验,给孩子们上课时不予以过多扩展,而是注重依托课本上的基础概念去深雕细嚼,逐步引导。由于担心学生们对物理课感到枯燥,阮三义老师便以情感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们开展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给学生们讲述并传递他的人生三宝,以此来培养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人生心态和学习心态。他以自己的案例来鼓励学生们写日记,使他们从中学会洞察生活,提高思维能力和领悟能力,以及培养各种情感。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对这位颇有文学范儿的物理老师的情感链接,学生们也对阮老师更加尊敬,要对阮老师的物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星光不问追梦人,时光不负有人。现在,在阮老师的课堂上,常常都是学生走上讲台做题答题,然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纠错,最后再由”旁听生”阮老师点评学生们在解题中需要注重的解题步聚和关健点。阮老师欣慰地说:“教学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展示,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兴趣。”
过去感到物理课枯燥,上课不认真,甚至睡大觉的个别学生,现在也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改变,至少是整体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与提高。在阮三义看来,搞好教育教学,首先是在心理上解决好人的问题,就是要先育人,然后才是教书教学,尤其是作为一名援疆教师,这更是一种职责与担当。
两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如今的阮三义已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他将用毕生所学来开启他边疆学生的智慧,用真挚的爱感染着这片大地。
在他心中,听到的是花开的声音。
在他眼中,看到的是万物有情。
援疆路上,他用爱呵护着孩子们,与幸福常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