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020年,河南省许昌市建设路小学语文老师仝立作为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背起行囊,来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新疆哈密,在九年一贯制的巴里坤二中成为了一名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
我想和孩子们交朋友
“我想和孩子们交朋友。他们喜欢你,自然就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学习起来也会特别起劲儿。”和低年级小朋友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仝立老师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一是“夸”,二是“奖”,三是“聊”。
夸什么?夸孩子们的家乡。第一节语文课,仝立就对班里的学生夸起了巴里坤:“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巴里坤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可以说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巴里坤是西域名城,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同学们一听特别高兴,对自己的家乡感到非常自豪。
奖什么?奖孩子们喜欢的小东西。来巴里坤前,仝立买了不少小孩子喜欢的贴画,谁课堂纪律好,谁进步了,都会得到一个贴画奖励。“不过这招对低年级孩子管用,现在他们升到五年级了,对贴画不稀罕了,我就换成瓜子这样的小零食。”仝立笑着说。
聊什么?聊美食,讲故事。特别是美食,聊这个话题到哪里都能得到迅速的回应。在课间,仝立给同学们聊河南的胡辣汤、烩面,同学们给仝立推荐新疆当地的特色小吃。在得知仝立没吃过“包尔萨克”后,还有同学特意从家里给仝立带来让他尝尝。“多亏了孩子们,我才知道这个包尔萨克是什么东西。它有点像咱们河南的油馍头,只不过是椭圆形的。”仝立说。
就这样,班里的孩子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和气的老师,上课的气氛也非常好。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
在仝立眼中,他所带班级的31名哈萨克族孩子和内地的孩子没有太大的不同,都一样的天真活泼。要说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里的孩子汉语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课文特别是古诗词的意境比较吃力。
“只要用心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东西,对他们理解课文非常有帮助。”仝立说,“在讲到王维描写江南风光的《山居秋暝》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我就问孩子们,咱们巴里坤有什么特别美的风光吗?”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有巴里坤湖,有巴里坤草原,还有……仝立说,不止,咱们巴里坤还有黑沟藏春,那儿有松树林,还有清澈的小溪。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和爸爸妈妈走在茂密的松林里,听着小溪潺潺的水流声,美不美?这就是诗中有画,诗中有景。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仝立的帮助下,他所教的班级还排演了《少年中国说》课本剧。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课本剧,不论是准备服装还是制作道具,大家都做得特别起劲儿,书本上的课文也变得生动了起来。“仝老师,没想到课文还能演出来。”“仝老师,这些英雄让我很感动。”“仝老师,我觉得我们就应该自强……”
孩子们的反馈让仝立非常欣慰:“我认为教学就是和孩子们共同去学习,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与美好。我还经常给孩子们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鼓励他们多读书,希望在他们心中能种下梦想的种子。”
这颗梦想的种子在仝立班里一个叫巴丽恒的女孩心里生根发芽。巴丽恒特别喜欢看书,她曾参加援疆交流夏令营,从新疆巴里坤来到河南开封,参观了课文《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上河园 。回到学校后,她对仝立说:“老师,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去看祖国更多更美的风景。”
而此次援疆之行,又何尝不是圆了仝立的梦想。“在新疆,我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活在《七剑下天山》的天山脚下,我觉得我们援疆队员就是侠客。”仝立说,“我也特别感谢我的家人。父母身体不好,儿子在备战中考,里里外外全靠妻子一人操劳,但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都很支持我去援疆。”
仝立的儿子仝洛铭还在电话里给爸爸鼓劲儿:“咱们家是教育世家,爷爷是老师,爸爸也是老师。特别是爸爸还到新疆去教书,真正的桃李满天下,我感到特别自豪!”
三年的援疆岁月即将结束,仝立说,他会珍惜剩下的时光,尽己所能让他所教的孩子们快乐成长,而这段援疆岁月将会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