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抉择
2020年,我们夫妻已经接到援疆通知,年后出发,全家一起援疆。这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两个孩子,一个12岁读小学六年级,一个6岁,还在上幼儿园,丈夫郑继超是省实验中学援疆教师领队,不能有任何犹豫,如果一家子分开,光我一个人,连孩子的照管都成问题,家里将变成什么样,简直不堪设想。
在艰难的思考和沟通后,我们两家的老人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决定,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是两边老人身体状况都十分令人揪心,我们该怎么做?
其实,在接到通知之前,我们夫妻多年来就一直奔波在医院和老家的道路上,我母亲罹患食道癌已经整整13年,四次放疗,三期化疗,我们家人成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常客,我们倾尽全力陪伴老母亲与死神拔河,母亲从130斤的一位富态的神采奕奕的幸福老人瘦得脱了相,瘦成了一把骨头!2020年的春节在我们心里是一个“坎”,我们不知道母亲能不能过得去,我们也不知道这次远离是否还能再见她一面!所以,这个春节我们内心五味杂陈,各种纠结和不舍混合成了对双方老人的尽力安慰,我们也想尽可能多地陪陪他们。
年前,丈夫嘱咐我给老人多买些补品,能想到能保存的尽量多备一些,老人太节俭,怕我们不在身边,他们舍不得买。兄弟姊妹之间还都特意互相“对台词”,保证不把援疆的事说得太大,就说是像出差一样,还会经常回来看望他们。母亲是个文盲,对于“公家的事”也不了解,孩子们说啥她就信啥。父亲说:“国家的事说都没啥说,你们只管放心去,工作不敢耽误。”我们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感觉时间似乎比刀子都锋利,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一刀一刀地拉着,疼痛无以言表。因为,那时父亲也是食道癌患者,他刚刚动过手术,食道切掉12公分,身体还在恢复期!
平凡的坚守
2020年年初,前方指挥部一声令下,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出发了,我们夫妻带着两个孩子到达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我担任的是高二年级的音乐教学。
2020年的冬天,我在食堂遇到担任班主任的援疆教师刘平原,他手里拿着一袋子饼子,说要给学生送过去,我问为什么,他说他们班有比较贫困的学生舍不得吃饭,主要是给他们带的。我当时愣住了,追问之下,才知道他所带班的班长是一位回族女生,家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在上学,父母带着他们从甘肃过来,一直在本地打工,因为疫情影响,家里没有什么收入,过得很苦,孩子比较懂事,每个月的饭钱才500元,每次吃饭舍不得吃饱,只买一个饼子,十分可怜。
我当即跟正在值班的丈夫商量:“咱们资助这个孩子吧?”
“好的!我们资助她!”丈夫爽快地答应了。
从那之后,我主动找到那个女生,要了她的电话和银行卡号,告诉她我会每个月定期给她的卡里打去500元,一直到她考上大学!女孩很羞涩,也很激动,我们聊了很久,最后感觉孩子对我很亲切。后来,我经常抽时间跟她聊天,拉家常,很快成了“好朋友”。就这样,孩子一天天地改变着,进步着,成绩也逐步提升。刘老师告诉我:“这姑娘现在变得特别乐观开朗,走路都一蹦一跳,还唱着歌。我感觉你们的资助真的是改变了这一家子的命运。”
记得是2021年暑假后,我丈夫去上班,在办公室门口发现放了一筐葡萄,筐子上放着一枚小小的卡片,娟秀的字体写着:“老师您好!谢谢陈老师和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非常感激。这是我们家地里产的葡萄,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您一定收下。我也真诚祝福弟弟们快乐健康,茁壮成长!”后面是她的署名。丈夫拍了一张葡萄和卡片的照片给我发过来,他说:“你看这是你的姑娘给你的礼物。”我看着照片里的话,内心开心得不得了。
永别的至亲
2021年4月15日凌晨,我在梦里见到了母亲,朦朦胧胧的,她似乎要远行,似乎要和我告别,我一下子哭出来,也从梦中惊醒。仅仅20分钟,就收到姐姐打来的电话,她哭着说:“咱妈走了!”
噩耗还是从天而降,心痛和悲哀瞬间将我淹没!这一天还是来了,虽然做了多少次心理的准备,当听到这个消息,我依然觉得是天崩地裂的摇撼!这个世界上,那个最疼我的人还是去了!而我,却不在她的身边……
我和丈夫匆匆买了最早的航班回家奔丧,一路颠簸一路以泪洗面。母亲的葬礼上,丈夫为母亲写了悼词,哥哥亲自读了悼词,亲友们无不沉痛落泪。葬礼之后第二天,父亲把我们叫到跟前,他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但依然还是以前的淡定和坚决:“我们老了,都会有那一天,你们现在都是公家人,工作的事一点都不要耽误!你妈的事办完了,我没事,你们不用操心,都尽快回去工作吧。”
从老家出来,丈夫和我久久没有说话,他最终还是说了:“我先回去,你再陪陪老人吧!”我们都明白,有些痛是我们必须承受的,我们没有选择!
援疆将近三年,疫情之下,我们几乎被锁定在各自的岗位上,没有太多行动的自由,因为我们必须为孩子们的安全负责,必须为我们的援疆工作负责。2020年下半年,大儿子小升初自愿选择在省实验中学读书,这样我们一家子又不得不分成了两个部分,孩子也懂事了,他愿意自立自强地面对他的学业和成长,我们支持我们骄傲,但是这种分离难免也带着隐隐的忧患和疼痛,他还是个孩子啊,相隔2000多公里,太多的事他根本不可能全部扛下来的。
一转眼,大儿子读初二了,学校为他们举办“14岁集体生日”,要求父母为孩子送上视频祝福,班主任让我和丈夫给孩子写一封亲笔信,在仪式上主持人给全班读了这封信:
“……爸爸妈妈远赴边疆几千里,也无非是在带领边疆的中国的孩子们奋力成长,助力他们逆天改命,鼓励他们放大格局,担当家国使命,书写最美人生剧本!爸爸妈妈都只是平凡的人,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懂得什么可以舍去,什么必须承受;懂得什么可以看淡,什么必须坚守。虽然时间和使命把我们一家分配在不同的轨道上,我们也都要为梦想奋力向前……”
家国之大,我辈之幸;家国之强,我辈之力。我们都很平凡,我们都很普通,但是真心希望,我们平凡的守护,能让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盛开得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