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情》这部电视剧中介绍了福建农学专家援助宁夏搬迁的小山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的艰苦历程,我观看以后,深受感动。才知道在祖国的边疆还有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才知道他们还需要我们去真诚的帮助。于是2020年我毅然参加河南省委组织部派遣的为期三年的援疆支教工作。我满怀信心地从黄河南岸、崤函北麓的灵宝家乡,带着“智力援疆,文化润疆”的崇高使命,翻越雪山,穿过沙漠,来到这美丽的新疆哈密,开始自己充满艰辛与快乐的支教生活。
用耐心拉近感情
来到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我担任高三两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每周14课时,教学任务很重,而且班级里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维吾尔族同学国语基础薄弱,在学习上面临着较大困难,如果讲课语速过快,上课内容容量大点儿,课堂节奏再快点儿,这时你就会发现此时课堂非常安静,好多学生瞪着大眼睛望着你,还有小部分人趴在桌子上……出现这种情况次数多了,我慢慢明白其中的原因,因此,我积极和班主任沟通,寻求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向同组老师取经,主动和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诉求。我努力记住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学生的名字,上课事我尽量用简短通俗的话语,让学生渐渐适应自己的课堂风格和节奏。当一个问题讲了两遍还不能让孩子们理解,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赶快改变切入问题的角度,再贴近基本概念耐心疏通知识的堵点、漏点,反复告诉自己:“要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多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拘形式启发学生,即使学生有错误的见解,也耐心地倾听,耐心地纠正,慢慢地课堂又热闹了起来,一学期下来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绩优秀。我由衷地感叹着说:“耐心真是个良性催化剂,既能拉近师生感情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用落实养成习惯
“课堂是一片心灵撼动另一片心灵”,只要我们用心去引领学生,专注基础,把落实当作抓手,每一次作业,每一次练习都做好记录,了解每位学生目前哪些知识已经掌握,还有哪些知识模糊,哪些知识压根就不会,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补救,经过试验对这位学生有没有帮助,这些方法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通过一段时间的及时跟进与反馈,孩子们作业就不敢再马马虎虎应付了。每天的回访任务详细,要求完成的时间明确,完成情况实时通报,根据完成的具体情况还动态增减目标,慢慢地良好的习惯就会建立起来。
用真情促进民族团结
豫兵两地学校师生都有相互了解的强烈愿望,于是我积极牵线搭桥,开展了两地学校“共上宪法课、共生爱国情”的云端班会课活动。新疆学生重复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特点,在班会课上载歌载舞给内地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内地的孩子们则用幽默的语言、机灵的小包袱逗的新疆学生捧腹大笑。活动中孩子们互相致意、结对学习,起到了两地交流、民族融合的积极意义。此外,利用假期时间,我进行了多次家访活动,到访维吾尔族学生的家中做客,了解学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我与沙依姆、努尔买买提等好几位同学结为交友对象,并进行全方位的帮扶。
三年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先后被评为三门峡市师德标兵,红星高级中学“最美援疆教师”。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两地领导的关心爱护,两地同事朋友的支持分不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也让我有了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本领,推动教育教学向更高质量发展。
薪火永相传,逐梦仍前行。援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儿的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在持续不断地丰厚滋养着我,指引着我砥砺前行,为我的援疆支教之旅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就让这跨越山河的援疆大爱,尽心浇灌出“文化润疆,民族一家亲“的绚烂之花,让这朵花尽情绽放在沙漠之边,让这朵花永远光彩夺目!
雄伟的天山教给我意志坚强,连绵的戈壁告诉我胸怀宽广,坚韧的胡杨启迪我不畏风霜,兵团的精神激励我追逐梦想!我用真情谱写出华丽的援疆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