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抱着一份使命、一份责任和一份热爱,许昌市第五高级中学副校长吴红军先后两度六年援疆,在援疆的道路上,努力地工作着,个人获得各级获奖荣誉四十多次,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稿头版八次。
“人生因援疆而精彩,生命因援疆而瑰丽,是援疆工作充实了我生命的意义!”吴红军说。
活动做纽带 豫疆一家亲
第一次援疆吴红军去了哈密市巴里坤县一中,第二次援疆吴红军被分到了巴里坤县二中当副校长。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援疆教师推迟了进疆时间。但是吴红军没有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想办法,组织多种活动来促进豫疆两地的交流。
了解到巴里坤二中的部分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不太好,作为许昌援疆教师团队领队的吴红军组织了“结对帮扶推广普通话”的活动,通过网络视频,让每名许昌支教团队的老师帮扶一名巴里坤二中的少数民族教师规范普通话,并邀请到许昌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河南最美教师”赵秀红参与指导,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教师们的普通话水平。
同时,吴红军还组织了“一封信一座桥一方案”活动,发动许昌市第五高级中学的同学们给巴里坤的青少年写一封信。因为活动效果不错,进疆后,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外,吴红军和许昌支教团队的老师们又牵线搭桥,许昌市学院附中、建设路小学和一体化示范区等学校陆续开展了“豫疆少年联心桥”、“手拉手心连心,民族一家亲”等系列活动,一万多名许昌市的中小学生通过书信、绘画等形式,和新疆巴里坤二中的小伙伴们“结对子”,促进了民族团结的融合,搭建了豫疆两地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
云端做桥梁 文化来润疆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之举,也是雄壮的伟大乐章。作为一名援疆人,我认为援疆不能只局限在教学工作,更要在促进两地多元交流交往交融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不负‘使者’的身份。”对于两地的交流互动,吴红军这样表述着自己的心声。
促进民族团结,不能忽视文化的凝聚作用。吴红军和他所在的许昌支教团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开展传统节日主题班会、录制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微课、开办传统文化大讲堂等,以实际行动增强巴里坤二中的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临近六一的时候,吴红军牵头联系了许昌市毓秀路小学南海街校区,同学们特意制作了视频,如数家珍地向新疆小伙伴介绍自己的学校、曹魏故都许昌的文化与美景。同时,也将他们精心筹备的节目新疆舞《掀起你的盖头来》、诗朗诵《七律 长征》和阳光大课间上许昌市第一套特色韵律操的视频作为六一节礼物送给了新疆的小伙伴。作为友谊的回赠,新疆小伙伴们将用普通话做的精彩的朗诵、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原汁原味的新疆舞蹈录制成视频送给了河南学子,并执笔写下了节日祝福。
熟悉吴红军的人都知道,在他身上总能看到那么一股子澎湃的热情,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生活,都是要做到最好。第二次援疆一年多以来,吴红军先后完成援疆课题一次,三篇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四次获得新疆自治区级教学奖励,十二次全国级的教育教学比赛证书。课余时间,吴红军作为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还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新疆的美景和可爱的人们,发表作品600余篇,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第一版的报道就有8篇,在文化援疆上做出了亮眼的成绩。
有人问吴红军为什么对援疆工作这么热爱,他说想用一首对他触动很大的诗来回答这个问题:
曾经我们是满腔热血的儿郎
虽然不是披上戎装
毅然决然地奔赴边疆
时常我们会望向家的方向
也曾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
也许风沙会改变了我们的容颜
但飞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最终,智慧和汗水在哈密留下了河南印象
我幸运,我是一名河南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