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亲朋到远方,挥洒汗水育栋梁,写满天山都是爱,援疆路上谱华章。”这首诗出自镜头前的魏中甫,面对镜头,年过半旬的魏老师显得十分轻松,回答问题语速舒缓,不紧不慢,给人一种细腻耐心的感觉。
“学生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小树苗,看着自己栽培的小树苗慢慢长大,慢慢有所成就,自己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在交谈中记者得知,到今年魏中甫老师已经有近四十年的教龄。寒来暑住,三尺讲台轮回着日月;春华秋实,花园里面弥漫着芬芳,不知不觉中,魏中甫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给学生们树立了育德树人的模样,但他教书育人的初心,却从未改变过。去年四月,魏中甫怀揣着激动的心,第一次踏上了哈密这片热土,在巴里坤二中继续教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语文课,继续奋战在一线教学队伍,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援疆之旅还未开启时,魏中甫就开始憧憬见到新学生的场景,可是刚到巴里坤二中,当地的情况就给魏中甫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学生从六年级才刚刚接触汉语,国语基础知识严格来说等于零”,语文学科不像是其他学科,即使不懂国语,也可以勉强学进去,但是如果学生不懂汉语,那教学真的是寸步难行,这件事可算是给魏中甫当头一棒,甚至有些心灰意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人生就是在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当中提升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改变这里相对薄弱的教育现状,魏中甫首先从改变学校的教师入手,和他们一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主动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同备一节课,同上一堂课,观摩交流,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水平。
而针对学生们,魏中甫也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那就是读书。读书这种方式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里面的学问很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课堂上,魏中甫会带着学生们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学生有不会读的字或者词,可以随时随地问,即使在休息时间,他也会耐心的去教学生读音,解释字词的意思。同时,魏中甫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让学生们不用仅局限于语文方面的问题,而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从吃穿住行等各方面来提问,教学生们把知识真正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相处,魏中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们的国语水平也提高了。
“懂得做人的道理比懂得学习更重要”,魏中甫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不仅仅是把重要的知识教给他们,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学校里的知识很多,社会知识其实更丰富。在来之前,魏中甫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经验浓缩成道理,倾囊相授,他坚信学生们会有所突破,孩子们也都很争气,成绩突飞猛进,这让魏中甫心里感到很欣慰。“这是我们援疆老师的责任,我们代表着许昌,更代表着河南的形象,教好学生就是我们援疆教师共同的愿望。”打铁还须自身硬,课余时间魏中甫还会不断进行基本功训练和写作练习,辅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多项成绩。
“这里的孩子单纯可爱,也很聪明,学东西上手很快。”当谈到印象深刻的学生时,魏中甫的嘴角一直上扬,语速偏快,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一连串说了好几个同学的名字。“热娜同学在语文方面天资聪慧,文章写的很好,我就会鼓励她去新疆或哈密的一些报刊杂志上投稿,我也竭尽所能的帮她找途径,小姑娘很是积极。还有胡斯达尔同学,七年级的时候身高就一米八,是个特别热情的小伙子,平时我们关系处的很好……学校还有很多学生都让我印象深刻。”虽然魏中甫老师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但是跟学生们相处的特别融洽,是学生口中的“老小孩 ”。
“真想、真听、真感受。”魏中甫谈到此次援疆之旅,收获颇丰。在教学工作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自身的耐心也得到了磨炼,面对各种棘手的事情也显得更加从容。“援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援疆人一代代的坚持,一定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这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