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博士、副主任医师,主持河南省自然基金1项,已先后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现任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哈密市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一头精致利落的短发,身材高挑,还未张口说话,双眼就已经带了三分笑意。作为一名核医学科的医生,刘艳来到哈密以后,谈起核医学,无论是患者及家属、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影像专业的医生均对神秘的核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核医学检查是否安全尤为关注。
常有人询问:“听说你们科的检查辐射特别大,做检查会不会影响健康?”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刘艳都忍俊不禁,耐心地解释说,核医学检查中用到的放射性物质与核爆炸及核电站泄漏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核医学检查中所使用的微量放射性药物对患者是安全的。核医学科受检者对周围人群的辐射剂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公众个人剂量限值。
刘艳热心充当核医学科普大使,她用熟悉的大理石、香烟,甚至香蕉来解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辐射剂量,消除大家的疑虑和担心,刘艳说:“理性看待所谓‘核辐射’问题,让核医学检查充分发挥其价值,造福患者,不用谈‘核’色变。”
刘艳工作照。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子枫摄
刘艳在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主要从事核医学科开科建设工作,可以说是哈密二院核医学科的“奠基者”。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的开设,将改变既往患者不得不去乌鲁木齐进行核医学诊疗的现状,使哈密市各族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核医学诊疗服务。由于目前核医学科还在筹建中,她在本科室参与核医学科环评及预评工作,调整科室布局细节,制定科室发展规划,培养科室医技护人才,整理汇编科室各项管理规范和制度等。每一处细节她都认真对待,将自己的从业心得和经验总结下来,尽己所能带动科室医技护学习成长,“我想把自己有限的知识贡献给哈密,把先进技术、工作态度和理念留在这里。”刘艳说。
为加强核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核医学的交流,推动哈密市核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刘艳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了两个省级Ⅰ类继续教育项目,分别是SPECT/CT规范化诊疗及新进展高级研讨班和东疆碘131治疗甲状腺疾病新进展培训班,填补了哈密市空白。
刘艳和同事探讨工作。
刘艳深知,作为一名援疆医生,在哈密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做到“人走而技术不走”是她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核医学学科带头人,她全身心投入到推动哈密市核医学发展的历史使命中,结合多种形式培养核医学专科人才,包括师带徒、名医大讲堂、援疆医生大讲堂、网络线上会议、线下到相关科室进行精准专业知识交流,还利用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的5G智慧医疗优势,将河南省核医学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哈密,实现豫哈资源共享。
此外,刘艳与同事探讨新的培养模式,联合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依托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援疆专项课题在哈密市职业技术学院医护系开展核医学选修课,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核医学专业医生、技术及护理人才。开设核医学选修课可以让更多的专业人员了解核医学、认识核医学,为受援单位、为哈密、为新疆留下核医学的种子,让更多的当地患者从核医学诊疗中获益。
刘艳和徒弟王欢共同学习核素治疗最新进展。
祖丽阿娅提·克热木是刘艳培养的学生,最近参与一个项目的申请,关于项目的设计内容,她们经常讨论到深夜,“真心感谢刘老师,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帮助,让我成长很快。”祖丽阿娅提·克热木说。
来到哈密后,刘艳最放心不下的是父母。她的父母已年近70岁,2021年9月刘艳即将出发来哈密前,父亲因为糖尿病及脑梗后遗症还在医院治疗,母亲年事已高,两位老人由妹妹一家照顾。刘艳每次给家人打电话时,父母和妹妹都安慰她,让她安心工作,不要记挂家里。刘艳说:“家人的支持让我能够安心的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的鼎力相助,让我能够把自己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
刘艳正在询问患者病情。
2022年4月的一次义诊中,一位老人告诉刘艳他长期患有糖尿病控制欠佳,最近经常出现双小腿和双足感觉像针扎一样的疼痛和麻木,老人非常苦恼。看到老人眼中对援疆医生充满的信任和期盼,刘艳的眼眶湿润了,她想起了同样患有糖尿病的父亲,她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给老人仔细检查身体。“当时我忽然感觉到爱是不分地域和时空的,服务父亲家人是小爱,服务哈密人民群众是大爱。”刘艳说。
对待工作认真严谨,在生活中刘艳浪漫自由。她在闲暇时光喜欢出去走走,每游览一处哈密景点她都精心制作美篇,用照片记录旅程,用文字记录心情。刘艳说:“哈密的自然风光特别的好,蓝天、白云、朝霞、夕阳、天山、戈壁,随处一拍都是美景。”
“援疆这段闪亮的时光日子,是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我每天都在努力奋斗着。我能见证哈密医疗事业核医学科的诞生发展,能为哈密人民健康造福,这将是我生命中特别美好的回忆,也是值得我骄傲的经历。”刘艳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