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袁峰老师最喜爱的一首诗。袁峰是来自洛阳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的教务主任,现在担任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初中部的教务教研主任兼语文老师。
初到哈密,整个城市的发展面貌和学校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自己援疆前的想象完全不同,在这样蒸蒸日上的发展环境中,袁峰也对未来的援疆工作充满信心与动力。
进入学校后,袁峰注意到,这里的教学模式和河南有着明显区别。新疆的孩子与内地相比较而言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孩子,在沟通上有所困难,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理念也与自己原在学校有所出入。
“着急是一定的,作为老师来说,想让孩子们接受一些东西,一旦他们没有接受的话,那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目标没有达到。”初来乍到的袁峰在语文教学工作上有着不小的压力,但她放平了心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关注这些孩子,结合豫哈实验学校的学情,确定了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重点,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乐趣教学之路。
“把学习变成乐趣,让孩子们的眼界更宽阔一些”,语文科目包罗万象,袁峰借助语文课堂让孩子们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很强,没有辜负袁峰对他们的期待,他们慢慢褪去了最初的青涩,逐渐成长起来、自信起来,在自治区话剧比赛、“征文大赛”等比赛中都取得了突破,这也是对袁峰的一种肯定。
在豫哈实验学校党总支部的大力支持下,身为教务主任,袁峰梳理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建章立制,规范教学秩序和集体备课制度,规划教务教研的三年发展蓝图,带领老师们做课题,并以身作则,积极开展青蓝工程,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不少老师由不敢上公开课到敢于上课,再到能上优质课,几乎是一个质的飞跃,带动整个学校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提升。”能真正的为学校留下一些东西,这是自己三年援疆的最大愿望,袁峰老师欣慰地说。
工作之余,袁峰喜欢阅读作家李娟写的新疆系列丛书,通过女性作家柔美细腻的文字更进一步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去体会“足不出户,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此外,她还通过《人文历史》、《国家地理新疆特刊》等书刊深入了解大美新疆,魅力哈密,去感受“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壮美,不到哈密不了解边疆风貌”的心境。
袁峰认为,与其畅想剩下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工作,不给未来留下遗憾,她的这种态度在教书育人上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学习上,她经常告诉孩子们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基础知识,只有夯实基础,才有可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做人上,也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一个孩子的健全人格,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加重要。”孩子们也都非常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的朴实、善良、积极向上,每时每刻都让袁峰倍感暖心。在聊到自己学生的时候,袁峰的嘴角禁不住上扬,对于学生们的喜爱溢于言表。“假期结束,因疫情导致到校日期一次又一次推迟。当我走进教室,孩子大声说老师,我们已经五十二天没有见面了!”听到这句话,袁峰顿时热泪盈眶,再度回忆这个场景时,那份感动依旧在她的眼睛里闪闪发光。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哈密的孩子们更好的了解伟大的祖国,全身心的去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树立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这是援疆工作最大的意义。”两年多的时间,袁峰怀揣对边疆教育的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哈密市豫哈实验中学书写了人生更精彩的篇章,这是她人生旅途中最难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