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归心似箭”是不少异乡人的真实写照。然而,国内多地疫情散发,赵红莲按下了回家的暂停键。
“返乡路途遥远,接触人群复杂,极易增加感染风险,不能因此耽误孩子们的学业。我现在带的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关键阶段,他们离不开我。”赵红莲选择就地过年,和多名河南援疆教师一起留在新疆哈密。
2022年春节假期,赵红莲给自己安排了满满的行程:一是家访多名学生,了解牧区学生的家庭情况;二是钻研新学期教材,提高备课质量。
“只有充分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赵红莲说。
二次援疆,只因未了的心愿
2017年9月,赵红莲主动请缨,来到哈密二中,开始了她的第一次援疆支教生涯。
“第一次援疆的时间很短暂,刚和当地孩子们建立感情就分开了,回来后,他们的音容笑貌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2018年7月,赵红莲结束第一轮援疆支教工作回到洛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时常回想起在哈密工作的点点滴滴。
“第二批还去吗?”2019年底,河南省再次下发了教育援疆计划,学校相关负责人私下问她。
这样问多少有些挽留的意思。一方面是担心51岁的赵红莲能否长期适应新疆严酷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学校“舍不得”她。
在援疆支教前,赵红莲长期教高三数学,还一直担任班主任。从教三十年,她先后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和洛阳市“优秀教师”“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我要去!”赵红莲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第二轮援疆支教工作。她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次我接触的大多是汉族学生,下一次我想和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一起”“当地太缺老师了,我想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多一些帮扶。”
一个不少,为知识“空白”学生补短板
2020年4月,赵红莲再次趟上了援疆的旅程,飞驰千里来到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
“学校在西戈壁,班里有许多维族、哈族等的孩子们,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赵红莲在满足心愿的同时,也迎来身份的改变,从高中老师变成初中老师。
“之前三十年都是高中老师,本想着教初中知识会容易一些,但没想到比想象中难。”赵红莲一到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就接手九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此时距离中考仅剩一年的时间,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相较内地学生而言,哈密学生们普遍基本薄弱,甚至个别学生连小学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而数学的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我就迅速调整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总结知识点,查找不足点。”赵红莲放弃了周末休息和业余活动,集中精力为学生补习辅导。
维族学生比拉力•艾尼瓦是常常补课的学生之一。“这个孩子学习一度是处于中断的,没有上过七年级,直接就来到我们班。”赵红莲开始实施“一对一”辅导,补齐学生知识“空白”。
让理想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萌芽,是赵红莲教学的动力。“我常常跟他谈心,不断鼓励他、告诉他,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梦想。”在赵红莲的帮助下,比拉力•艾尼瓦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考上了哈密市师范学校。
倾囊相授,带好年轻人
送走了毕业班,2021年9月,赵红莲开始教七年级学生数学课,同时担任年级备课组长。
新学期开始,学校面临缺少数学教师的严峻状况。“九年级是2个班,而七年级有8个班级,我们有三名数学老师是新老师,其中两位老师是大三的学生担任实习老师,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特别重。”赵红莲不断给自己加压,提出了要求:带好这几个年轻人!
在日常教学中,赵红莲与同科教师结成互帮对子,一起备课,相互听课,取长补短,钻研教材。“传帮带,不仅是要给当地老师们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而且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以通俗的讲解和耐心的辅导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赵红莲动情地说:“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是援疆教师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