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书桌前,伏案备课的侧影透露出她的坚定;三尺讲台上,潜心教学的身影彰显出她的决心。她是尹东霞,原洛阳市第四中学的教师,有着31年教龄,现任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初三老师。
“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跟随尹东霞走进教室就会发现,班级里维吾尔族学生最多,其次是哈萨克族的,也有回族的学生。伴随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尹东霞回忆起初来新疆时的日子,由于少数民族的孩子国语水平不太好,再加上历史课本身较难理解,甚至会涉及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在课堂上恐怕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才能听懂我的课。”,尹东霞的语气中透露着无奈,语言的障碍影响到学生们的各科成绩。
针对这个难题,尹东霞的做法是多读书。“历史属于文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遇到他们读错的字,我就及时给他们纠正。” 在课堂上,她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让学生们更容易听懂。她还会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从学生们眼中的专注投入可以看出,这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经历一年多的磨合,尹东霞逐渐适应了新疆的教学生活,包括气候、语言、饮食、习俗等各个方面,和学生彼此之间也更加了解。
上课铃响起,她的历史课开始了。初三的孩子面临毕业中考,学习的劲头很足,相较于一开始对于历史的难以理解,如今学生们的进步显著。针对复习课,尹东霞注重教授一些学习历史和答题的方法和窍门,帮助学生掌系统的握和运用课本知识。
不知不觉又到了课间,一名叫做克尤木的维吾尔族学生来到尹东霞的身边请教问题。“这个孩子很喜欢我的课,经常问我一些课本以外的问题,通过他的问题可以发现,他好像是完全凭着兴趣学习。”尹东霞说。当然只凭兴趣是不够的,尤克木知道,自己还需加强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尹东霞的鼓励之下,他的成绩在逐渐提高。
“这是一个有幸福感的地方”
教师节这天,和其他老师一样,尹东霞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学生们亲手做的工艺品。看到这些礼物,她很欣慰,指着其中一朵小花说,“这朵花,孩子花费20钟才能完成。”在感动之余,尹东霞希望学生能够将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上面,“我告诉他们,花时间给老师做这个礼物,老师非常开心,但是现在正值初三,学业紧张,还是学习为重。”
办公室的老师逐渐多了起来,尹东霞和新疆本地的老师交流着教学内容。内地和新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所不同,尹东霞秉持取长补短的原则,不断与新疆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沟通。
晚上八点半,尹东霞回到家中放松自己,在周末空闲,尹东霞还会逛街、读书、整理房间来充实生活。
“援疆老师很累,当地老师更辛苦!”尹东霞说,“除了教学以外,当地老师的工作还有很多,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当地老师特别能吃苦,特别守纪律,学校安排的事情马上做,这种作风让所有援疆教师印象深刻。
“援疆路上有我”
工作的劳累以及对于气候的不适应,导致尹东霞患了重度贫血症状。当时恰逢学生期末考试,责任感使尹东霞拒绝了医生要求她住院的建议。
“我先吃点药试试,如果不管用的话,我再住院,医生。”所幸她的病情在药物的作用下逐渐得到缓解。然而面对日复一日的教育工作,尹东霞依旧满怀着幸福感,她竭尽所能帮助每位学生,实现他们的高中梦。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尹东霞用一件件暖心的援疆实事,把无私的大爱撒向了祖国的边疆。
“努力没有白费,辛苦终有收获。”尹东霞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河南援疆工作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