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于2018年和2019年两度随名医行来到哈密的“老援疆人”, 2021年9月24日,我又告别家乡亲朋,踏上熟悉的航班,跟随第十批援疆医疗队重回哈密。在这片遥远而又美丽的土地上,我曾有辛勤的付出,也有欣喜的收获,更有美好的回忆……
抵哈的第二天,十三师红星医院召开欢迎会,安占天院长一句话点出了我心中的执念:“冯主任,你这是第三次援疆,到咱们红星医院是来圆梦的吧?”是的!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对口援疆的医疗单位——十三师红星医院,我前两次的哈密之行都与之失之交臂,颇有一丝遗憾。名医行期间曾受邀来红星医院进行过学术交流和会诊,感叹于内部环境的亲切感:无论是行政楼顶的“河南省人民医院红星分院”,还是住院部“中原楼”醒目的标识,都充满着河南元素和省医情怀,抚平我惆怅的思乡之情。医院门口肃立的白求恩雕塑让我肃然起敬,兵团人前赴后继、屯垦戍边的精神也令我感动,所以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把红星医院的肌电图技术也带动起来。
精准诊断让罕见病不再疑难
初到红星医院功能科开展工作,在为患者检查时,总是会听到他们问:“您就是河南来的援疆专家吗?是某某医生介绍我来的,您能亲自给我检查吗?”得到我肯定的回答,患者流露出的开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暗下决心:要想尽办法做好技术带教,提高本地医生的诊断水平,实现援疆的真正意义。
2021年11月,一个平常的星期一,我在红星医院门诊二楼功能科肌电图诊室见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位50岁的中年女性,自诉双上肢无力1年。用她本人的话:双手就像被慢慢冻僵了一样,剪指甲的时候握不住指甲剪,后来无力感慢慢向上蔓延至上臂。她已经在多家医院或诊所辗转诊治无果,经医生介绍,特意来红星医院找我做肌电图检查。
询问了她的发病过程后,我的脑海里引起了波澜,来到哈密工作已经几个月,见到最多的是肢体麻木或疼痛的患者,以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腰骶神经根损害等单神经病居多,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进行性肌肉无力”这种主诉了。突然有一丝不祥的预感,难道今天会遇到此次援疆以来的第一例ALS(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被形象的称为“渐冻症”,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的缓慢凋亡,患者如同被冻僵一般逐渐丧失运动能力而得名。经过40多分钟的详细检查,确定该患者存在广泛而严重的神经源性损害,肌电图与临床结合可以考虑ALS可能,建议临床医生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
像这类相对复杂的病例,在未开展肌电图检查时,单纯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性判断,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很容易与一些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混淆。技术上的精准不仅使罕见疾病可以早发现、早诊断,对于许多常见的周围神经病肌电图更发挥了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巨大作用。医生说:“冯主任,在你来援疆以前,我们只能依靠查体和核磁来粗略定位,现在肌电图检查报告上定位这么准确,我们做手术就更有信心了!”
我想,这就是专业技术的力量,一项精准的检查对于患者和医生同等重要,医生的诊断少走弯路,患者的治疗有的放矢。那么,如何使这项诊断技术根植于哈密,在我们援疆结束时能真正达到授之于渔的初衷,是我每天思考的问题。跟我学习的王医生有一定的神经内科临床基础,这是学好肌电图的最大优势。在教学时采用临床实践和理论讲解并行的方式,手把手操作、小讲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和建立初步的诊断思路。在学习之初,由于知识点太多,她常常会有很多不解与困惑,在单独面对患者时总是害怕出错,缺乏诊断自信。我就耐心地把抽象的医学理论转换成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当看到我们共同诊断的结论在临床上得到印证的时候,她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肌电图诊断的重要性。
砥砺护航边疆百姓健康
第三次援疆,组织上任命我为红星医院援疆副院长,在医院协助管理门诊医技科室、科研教学及援疆外联工作。新的岗位新的任务,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新时代的援疆工作除了传统的下基层义诊、“师带徒”等方式,更需要运用新的载体进行远程教学培训,才能达到持续性的技术支援。在省医本部和红星医院的支持下,由我和安谱光副院长牵头,红星医院科教科与省医公共事业发展部组织两院各专业医疗组,并邀请疆内其他医院的医疗同行,联合开展“豫哈空中课堂半月谈”的线上学术沙龙。
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组织大家参加义诊活动,鼓励援疆队友把自己最擅长的专业技术拿出来,争取在红星医院多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短短数月我们填补了哈密或自治区的技术空白数十项。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刚进疆时,家人依依不舍的叮咛犹在耳畔,转眼间哈密河两岸沧桑的左公柳已然绿满枝头。远离家乡,需要克服气候、时差以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也要经受亲人生病而不能尽心的痛苦,幸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让我安心地工作。
幸而三次援疆行,不悔漫漫天山路。这一段难忘的经历,注定会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使我受益终生,这一段难忘的时光,宛如一朵朴素而坚韧的雪莲,将永远地盛开在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