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我受河南省财政厅委派,按照河南省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来到了兵团第十三师,开启我的援疆之路。
来新疆之前,对新疆既好奇又憧憬,我仅知新疆有葡萄干、哈密瓜、馕。本来2020年春节过后就需启程到哈密市,但因疫情进疆时间向后推迟了一个月。
到哈密一下飞机,就看到了天山山脉,我好奇地环顾四周,第一感觉就是新疆地域辽阔名副其实。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能够参与援疆,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无上的荣誉,同样也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我除了做好财政援助工作,更要做一名内地与新疆之间的交流传递者。
来疆前,援疆在我心中是国家战略,是宏大与澎湃;是组织的信任、领导的嘱托、家人的牵挂,是责任与远行;是对援疆工作施展抱负的向往与期待。来疆后,援疆在我心中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对使命的担当。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后,生活逐渐回归日常的平淡,没有豪情万丈、跌宕荣华,只有点点滴滴、忙碌繁杂。
从黄河岸边到天山脚下,不单单是地域的跨越,也存在着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援疆生活苦并快乐着,其中的艰辛和快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援疆期间,有深入基层的辛苦,也有思念亲人的煎熬,收获的是当地职工群众满满的情谊,增添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选择援疆就选择了奉献,援疆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入疆以来,在这片热土上,我切身体会到了兵团人维稳戍边的伟大。我想真诚地说声,谢谢你们,边疆的同胞!我们新时代援疆人要学胡杨精神,能够在戈壁滩上顽强成长;要学兵团精神,能够在地窝子里生活生产;要学雪莲精神,能够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山上盛开,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没有阳光也要学会享受风雨的清凉,没有鲜花也要感受泥土的芬芳。
入疆以后,我坚持把学习作为提升个人履职能力的政治责任,积极参加前方指挥部党委组织的“三学习三提升”活动。认真研究学习党的治疆方略,新疆和兵团的发展史,增强对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时代援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入疆以来,我把十三师当作第二故乡,带着情感、带着责任,用心用情建设好美丽的家乡,把职工群众的幸福富裕当成首要任务,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兵团第十三师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援疆干部人才一道,为打赢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河南资源优势,发出“扶贫手拉手 消费心连心”消费援疆倡议,打通了十三师特色农产品在河南“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的渠道。联系河南省财政系统和部分省属企业,通过协调工会采购对口援疆地区瓜果作为慰问品或职工福利,解决了十三师的葡萄及哈密瓜因疫情的滞销难题。在全体援疆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消费扶贫采购十三师优质葡萄4793吨、晚熟有机哈密瓜20307吨。
援疆就要发挥优势,充分发挥援疆人与内地交流的桥梁作用。利用这一桥梁,我联系内地做好财政系统的培训工作,提高十三师新星市财政系统干部的业务能力水平,先后3次组织30多人次赴河南培养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政府债务管理、预算绩效评价、扶贫资金管理、投融资政策、PPP运营模式、防范金融及债务风险等。
援疆就要坚持守土尽责,工作抓实落细。三年来,我积极做好援疆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与河南省财政厅沟通,及时拨付援疆项目资金。加强师市财政局与发改委(援疆办)等部门的工作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和工作任务。加强日常沟通联络,及时掌握资金进展情况,精准分析研判,加强工作配合。协同各相关部门(单位)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做好工作衔接,确保援疆资金实施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效。结合师市实际,参与起草了《十三师新星市援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发改委(援疆办)、财政局等部门关于援疆项目及资金的监管责任,加强援疆工作的沟通协调、互连互通,切实形成监管合力,做到援疆资金监管无盲区、无死角。
援疆是做人的清正与坦诚,是无怨无悔的坚守与奉献。我在新疆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始终牢记家乡人民的殷殷嘱托,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平台,倍加珍惜为实现党中央治疆方略贡献绵薄之力的机会,坚定不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疆工作,毫无保留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热血和汗水倾注到边疆这片热土上。此生无悔为新疆,此生永远念新疆!我将永远铭记这段难忘的援疆岁月,始终关注新疆、为新疆的进步喝彩、为新疆的发展鼓掌,我深信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援疆是历练、是财富。回想三年来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充满感恩。感谢豫疆两省区各级组织及领导的关心、关爱;感恩拥有了解边疆、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的机会,让我磨砺意志、锻炼能力、提升水平、积累资源;感谢在援疆路上一同努力的各位援友;感谢友好的新疆人民;感谢十三师新星市相处三年的各位同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加倍努力,以不吃老本、再立新功的精神状态砥砺奋进,继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保持豫兵两地的沟通和支持,相互借鉴、相互提高,把援疆成果发扬光大,为豫兵人民的友谊添砖加瓦。